【處方】茴香子(炒)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半兩, 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去心)半兩, 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1兩, 青橘皮(湯浸, 去白, 焙)半兩, 補骨脂的功效與作用(炒)半兩, 青鹽(研)半兩, 牛膝(去苗, 酒浸1宿, 切, 焙乾)1兩, 蜀椒(去目並閉口者, 炒出汗, 取紅)1兩。
【制法】上為細末, 用羊腎一對, 去筋膜, 細切, 于沙盆內研令極細, 入酒半升煮成糊, 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元氣, 壯筋骨, 明目駐顏。 主
【用法用量】每服20丸, 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八六
《傳家秘寶》卷下:補真丸【處方】厚樸的功效與作用(去粗皮)4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元髒虛冷, 四肢無力, 吃食不得, 心腹滿脹, 或時下痢盜汗, 冷勞玄癖。
【用法用量】《普濟方》有吳茱萸五錢。
【摘錄】《傳家秘寶》卷下
《醫部全錄》卷四三六引《幼科全書》:補真丸【處方】當歸5分, 人參5分, 橘紅5分, 白術5分, 白茯苓3錢, 麥門冬3錢, 黃耆(蜜炙)7錢, 粉草2錢(炙), 木香2分, 柴胡2分。
【功能主治】小兒痰飲為患, 嘔吐噁心, 頭眩短氣, 中脘不快, 發為寒熱, 或因生冷傷脾。
【用法用量】上以生薑、大棗為引, 水煎服。
【摘錄】《醫部全錄》卷四三六引《幼科全書》
《濟生》卷一:補真丸【處方】葫蘆巴(炒)半兩, 附子(炮, 去皮臍)半兩, 陽起石(煆)半兩, 川烏(炮, 去皮)半兩, 菟絲子的功效與作用(淘淨, 酒蒸)半兩, 沉香(不見火, 別研)半兩, 肉豆蔻(面裹, 煨)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用羊腰子二對, 治如食法, 蔥、椒、酒煮爛, 入少酒杵和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 飲食少思, 大便不實, 胸膈痞悶, 吞酸噯腐, 食反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 空心、食前用米飲、鹽湯任下。
【摘錄】《濟生》卷一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補真丸【處方】肉蓯蓉半斤(酒浸1宿, 去皴皮, 切, 焙, 為末), 菟絲子(酒浸1宿, 淨洗, 焙, 搗末)。
【制法】上為末, 取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汁2升, 於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 另取青竹瀝1盞, 時時灑膏內, 候稠粘, 放冷, 和前藥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元氣, 益精髓, 潤髭須, 久服無暴性。 主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 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外科理例》卷六:補真丸【處方】肉蓯蓉(酒浸, 焙)5錢, 葫蘆巴(炒)5錢, 附子(炮, 去皮)5錢, 陽起石(煨)5錢, 鹿茸(酒浸, 焙)5錢, 菟絲子(淨洗, 酒浸)5錢, 肉豆蔻(面裹, 煨)5錢, 川烏(炮, 去皮)5錢, 五味子5錢。
【制法】上為末, 用羊腰子二對, 治如食法, 蔥、椒、酒煮, 搗爛, 酒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房勞過度, 真陽虛憊, 或元稟不足, 不能上蒸, 中州不運, 致飲食不進。
【用法用量】每服70丸, 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摘錄】《外科理例》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