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下巨虛穴

下巨虛穴名解

1、下巨虛。 下, 下部也。 巨, 範圍巨大也。 虛, 虛少。 該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 較低的天部層次氣血物質虛少。 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足三裡穴及下部胃經諸穴彙聚而成, 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 由於氣血物質位於天之上部, 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虛少, 故名。 下廉、巨虛下廉名意與下巨虛同, 廉為廉潔, 指氣血虛少之意。

2、小腸合穴。 本穴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水濕雲氣, 其性及所處層次與小腸經氣血相同, 故為小腸經合穴。

下巨虛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 當犢鼻下9寸,

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 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 深層為腓深神經。

查看詳情

下巨虛穴的功能特性

附注:小腸經下合穴。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處於較高的天部層次。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氣態物質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為胃經提供陽熱之氣。

按摩下巨虛穴的作用

功效:調腸胃, 通經絡, 安神志。

主治:①腹瀉、痢疾、小腹痛等胃腸病證。

②下肢痿痹。

③乳癰。

操作:刺法:直刺0.5~0.9寸, 局部酸脹, 向下擴散至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 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下肢癱瘓等。 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泄痢膿血;配陽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跗陽穴 伏兔穴 光明穴 合陽穴 交信穴 蠡溝穴 梁丘穴 漏谷穴 曲泉穴 上巨虛穴 條口穴 外丘穴 膝關穴 膝陽關穴 懸鐘穴 陽輔穴 陽交穴 陽陵泉穴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