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湯

歌訣:血府當歸生地桃, 紅花枳殼膝芎饒。 柴胡赤芍甘桔梗, 血化下行不作癆。 通竅全憑好麝香, 桃紅大棗老蔥薑。 川芎黃酒赤芍藥, 表裡通經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 赤芍烏藥元胡甘。 歸芎靈脂紅花殼, 香附開鬱血亦安。 少腹逐瘀桃牡丹, 元胡靈脂芍茴香。 蒲黃肉桂當沒藥, 調經種子第一方。 身痛逐淤膝地龍, 香附羌秦草歸芎。 黃芪蒼柏量加減, 要緊五靈桃沒紅。

方義:本方主治諸症皆為瘀血內阻胸部, 氣機鬱滯所致。 即王清任所稱“胸中血府血瘀”之證。 胸中為氣之所宗, 血之所聚, 肝經循行之分野。

血瘀胸中, 氣機阻滯, 清陽鬱遏不升, 則胸痛、頭痛日久不愈, 痛如針刺, 且有定處;胸中血瘀, 影響及胃, 胃氣上逆, 故呃逆幹嘔, 甚則水入即嗆;瘀久化熱, 則內熱瞀悶, 入暮潮熱;瘀熱擾心, 則心悸怔忡, 失眠多夢;鬱滯日久, 肝失條達, 故急躁易怒;至於唇、目、舌、脈所見, 皆為瘀血徵象。 治宜活血化瘀, 兼以行氣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 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共為君藥。 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 祛瘀止痛, 引血下行, 共為臣藥。 生地、當歸養血益陰, 清熱活血;桔梗、枳殼, 一升一降, 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 升達清陽, 與桔梗、枳殼同用, 尤善理氣行滯, 使氣行則血行, 以上均為佐藥。 桔梗並能載藥上行, 兼有使藥之用;甘草調和諸藥,

亦為使藥。 合而用之, 使血活瘀化氣行, 則諸症可愈, 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血府逐瘀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桃仁12g, 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各9g, 川芎、桔梗各4.5g, 赤芍、枳殼、甘草各6g, 柴胡3g。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瘀痛入絡, 可加全蠍、穿山甲、地龍、三棱、莪術等以破血通絡止痛;氣機鬱滯較重, 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氣止痛;血瘀經閉、痛經者, 可用本方去桔梗, 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以活血調經止痛;脅下有痞塊, 屬血瘀者, 可酌加丹參、郁金、䗪蟲、水蛭等以活血破瘀, 消症化滯。

血府逐瘀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活血化瘀, 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 胸痛, 頭痛, 日久不愈, 痛如針刺而有定處, 或呃逆日久不止, 或飲水即嗆, 幹嘔, 或內熱瞀悶, 或心悸怔忡,

失眠多夢, 急躁易怒, 入暮潮熱, 唇暗或兩目暗黑, 舌質暗紅, 或舌有瘀斑、瘀點, 脈澀或弦緊。

血府逐瘀湯的禁忌

由於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 故孕婦忌用。

血府逐瘀湯的配伍特點

一為活血與行氣相伍, 既行血分瘀滯, 又解氣分鬱結;

二是祛瘀與養血同施, 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 行氣又無傷陰之弊;

三為升降兼顧, 既能升達清陽, 又可降泄下行, 使氣血和調。

失笑散 生化湯 艾附暖宮丸 溫經湯 複元活血湯 七厘散 補陽還五湯 身痛逐瘀湯 少腹逐瘀湯 膈下逐瘀湯 展筋丹 通竅活血湯 大成湯 澤蘭散 蟅蟲散 杖瘡珍珠散 大黃蟄蟲丸 下瘀血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