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乾薑

乾薑

別名:白姜、均薑、幹生薑。

性味:味辛, 性熱。

歸經:歸脾、胃、腎、心、肺經。

入藥部位:植物的乾燥根莖。

形態特徵:1、乾薑:呈扁平塊狀, 具指狀分枝, 長3~175px, 厚1~50px。 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 粗糙, 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 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 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 質堅實, 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 粉性或顆粒性, 內皮層環紋明顯, 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 氣香、特異, 味辛辣。

2、乾薑片:本品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 具指狀分枝, 長1~150px, 寬1~50px, 厚0.2~10px。 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 粗糙, 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 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 略顯粉性, 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

有的呈毛狀。 質堅實, 斷面纖維性。 氣香特, 異味辛辣。

乾薑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製:1、乾薑:除去雜質, 略泡, 洗淨, 潤透, 切厚片或塊, 乾燥。

2、薑炭:取乾薑塊, 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乾薑的功效作用

功效: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溫肺化飲。

主治:用於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 肢冷脈微, 寒飲喘咳。

乾薑的禁忌

陰虛內熱, 血熱妄行者忌服。

乾薑的附方

①治卒心痛:乾薑末, 溫酒服方寸匕, 須臾, 六、七服, 瘥。 (《補缺肘後方》)

②治少陰病, 下利清穀,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幹嘔,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其脈即出者愈。 (《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③治中寒水瀉:乾薑(炮)研末, 飲服二錢。 (《千金方》)

④治頭目旋暈吐逆:川乾薑二兩(炮), 甘草一兩(炙赤色)。 上二味, 為粗末。 每服四、五錢, 用水二盞, 煎至八分, 食前熱服。 (《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⑤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 以生薑汁糊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日三服。 (《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⑥治傷寒下之後, 複發汗, 晝日煩躁不得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太熱者: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切八片)。 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頓服。 (《傷寒論》乾薑附子湯)

⑦治脾寒瘧疾:㈠乾薑、高良薑等分。 為末。 每服一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服。 ㈡乾薑炒黑為末, 臨發時以溫酒服三錢匕。

(《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乾薑切豆大, 海米飲服六、七枚, 日三夜一。 (《補缺肘後方》)

⑨治吐血不止:乾薑為末, 童子小便調服一錢。 (《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當歸、阿膠各八分, 川芎五分, 蒲黃一錢, 柏葉一錢五分, 炒薑炭七分。 上水煎, 百草霜末點服。 (《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⑾治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 易傷難化, 無力、肌瘦:乾薑(頻研)四兩, 以白餳切塊, 水浴過, 入鐵銚溶化, 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十便良方》)

⑿治腎若之病, 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白術各二兩, 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乾薑苓術湯)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 水調, 貼腳心。 (《普濟方》)

⒁治癰疽初起:乾薑一兩。 炒紫, 研末, 醋調敷周圍, 留頭。 (《諸症辨疑》)

乾薑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乾薑, 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 又能去惡養新, 有陽生陰長之意, 故血虛者用之。 凡人吐血、衄血、下血, 有陰無陽者, 亦宜用之, 乃熱因熱用, 從治之法也。

2、《本草經疏》:炮姜, 辛可散邪理結, 溫可除寒通氣, 故主胸滿咳逆上氣, 溫中出汗, 逐風濕痹, 下痢因於寒冷, 止腹痛。 其言止血者, 蓋血虛則發熱, 熱則血妄行, 乾薑炒黑, 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 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 血不妄行矣。 治腸僻, 亦其義也。

3、《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 溫中, 止血, 出汗, 逐風濕痹, 腸僻下痢, 生者尤良。

辣椒 蓽茇 蓽澄茄 胡椒 花椒 紅豆蔻 高良姜 丁香 地仙桃 野花椒 小茴香 吳茱萸 天雄 肉桂 櫻桃葉 韭根 附子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