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禹餘糧

禹餘糧

別名:太一餘糧、石腦、禹哀、太一禹餘糧、白餘糧、石中黃子、天師食、山中盈脂、石飴餅、石中黃、白禹糧、禹糧石、餘糧石、禹糧土。

性味:味甘、澀, 性微寒。

歸經:歸胃、大腸經。

入藥部位:礦物。

形態特徵:為塊狀集合體, 呈不規則的斜方塊狀, 長5~10cm, 厚1~3cm。 表面紅棕色、灰棕色或淺棕色, 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黃色粉末。 斷面多顯深棕色與淡棕色或淺黃色間的層紋, 各層硬度不同, 質松部分指甲可劃動。 體重, 質硬。 氣微, 味淡, 嚼之無砂粒感。

禹餘糧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先煎;或入丸散。

炮製:取淨禹餘糧, 砸成碎塊, 照煆淬法煆至紅透。 每100kg禹餘糧,

用醋30kg。

禹餘糧的功效作用

功效:澀腸止瀉, 收斂止血。

主治:常用於久瀉久痢, 大便出血, 崩漏帶下。

禹餘糧的禁忌

孕婦慎用。

禹餘糧的配伍

1、治傷寒服湯藥, 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服瀉心湯已, 複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 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湯)

2、治冷勞, 大腸轉泄不止:禹餘糧四兩(火燒令赤, 于米醋內淬, 如此七遍後, 搗研如面), 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宿, 去皮、臍, 焙乾, 搗羅為末)。 上藥相和, 用醋煮面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食前, 以溫水下五丸。 (《聖惠方》神效太乙丹)

3、滅瘢痕:禹餘糧、半夏等分。 末之, 以雞子黃和。 先以新布拭瘢令赤,

以塗之勿見風, 日二。 (《千金方》)

4、治大風癘疾, 眉發禿落, 遍身頑痹:禹餘糧二斤, 白礬一斤, 青鹽一斤。 為末, 罐子固濟, 炭火一秤煆之, 從辰至戌, 候冷, 研粉, 埋土中, 三日取出, 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 每服二錢, 荊芥茶下, 日二服。 (《聖惠方》)

5、治婦人帶下:白下, 禹餘糧一兩, 乾薑等分;赤下, 禹餘糧一兩, 乾薑半兩。 上禹餘糧用醋淬, 搗研細為末。 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 (《勝金方》)

禹餘糧的相關論述

1、《本草求真》:“禹餘糧功與赤石脂相同, 而禹餘糧之質重于石脂, 石脂之溫過於餘糧, 不可不辨。 ”

2、《本草綱目》:“其性澀, 故主下焦前後諸病。 ”

肉豆蔻 石榴皮 盤龍七 訶子 罌粟殼 白石脂 白梅 五倍子 烏梅 五味子 糯稻根須 浮小麥 小麥麩 麻黃根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