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辛、苦, 微溫;有小毒。
歸經:歸肝經。
形態特徵:本品粉末黃綠色。 纖維木化, 上下層縱橫交錯排列, 少數單個散在, 有時纖維束與石細胞群相連結。 石細胞長橢圓形或類圓形, 成群。 種皮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 直徑約30μm, 壁網狀增厚, 木化。 草酸鈣方晶直徑8~20μm。
蒺藜的用法用量炮製:炒蒺藜:取淨蒺藜, 炒至微黃色, 碾去刺即可。
鹽蒺藜:取去刺蒺藜, 用鹽水拌勻, 悶透, 用小火炒至微黃色, 取出晾乾。
蒺藜的功效作用功效:平肝解鬱, 活血祛風, 明目, 止癢。
主治:用於頭痛眩暈, 胸脅脹痛,
①治身體風癢, 燥澀頑痹:蒺藜四兩(帶刺炒, 磨為末), 胡麻仁二兩(泡湯去衣, 搗如泥), 葳蕤三兩, 金銀花一兩(炒磨為末)。 四味煉蜜為丸。 早晚各服三錢, 白湯下。 (《方龍潭家秘》)
②治眼疾, 翳障不明:蒺藜四兩(帶刺炒), 葳蕤三兩(炒)。 共為散。 每早服食後三錢, 白湯調服。 (《方龍潭家秘》)
③治胸痹, 膈中脹悶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 帶刺炒, 磨為細末。 每早、午、晚各服四錢, 白湯調服。 (《方龍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腫:杜蒺藜日日煎湯洗之。 (《聖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蒺藜十兩(帶刺炒), 小茴香三兩(炒), 乳香、沒藥各五錢(瓦上焙出汗)。 俱為末, 每服三錢, 白湯調服。 (《方龍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搗蒺藜子末, 蜜和丸。 酒服如胡豆大二丸, 日三服。
⑦治氣腫痛:蒺藜子一升, 熬令黃, 為末, 以麻油和之如泥, 炒令焦黑, 以敷故熟布上, 如腫大小, 勿開孔貼之。 幹易之。 (《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脹不行, 或乳岩作塊腫痛:蒺藜二、三斤, 帶刺炒, 為末。 每早、午、晚, 不拘時, 白湯作糊調服。 (《方龍潭家秘》)
⑨行經:當歸、杜蒺藜各等分。 上為末, 米飲湯調服, 食前。 (《儒門事親》當歸散)
赭石 生鐵落 羅布麻葉 紫貝齒 青礞石 牡蠣 珍珠母 石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