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竹皮、青竹茹。
性味:味甘, 性微寒。
歸經:歸肺、胃, 心、膽經。
入藥部位: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
形態特徵:本品為捲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 寬窄厚薄不等, 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 纖維性, 體輕鬆, 質柔韌, 有彈性。 氣微, 味淡。
竹茹的用法用量用法:5~10g。
炮製:1、竹茹:除去雜質, 切段或揉成小周。
2、薑竹茹:取淨竹茹, 照薑汁炙法炒至黃色。
竹茹的功效主治功效:清熱化痰, 除煩, 止嘔。
主治:清熱化痰, 除煩, 止嘔。
竹茹的配伍1、傷損內痛:兵杖所加, 木石所迮, 血在胸、背、脅中刺痛。
2、月水不斷:青竹茹微炙, 為末。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服。 (《普濟方》)
3、婦人損胎:孕八、九月, 或墜傷, 牛馬驚傷, 心痛。 用青竹茹五兩, 酒一升, 煎五合服。 (《子母秘錄》)
竹茹的禁忌寒痰咳嗽、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竹茹的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傷寒勞複, 小兒熱癇, 婦人胎動。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 鼻衄, 治五痔。
3、《本草正》:治肺痿唾痰, 尿血, 婦人血熱崩淋, 胎動, 及小兒風熱癲癎, 痰氣喘咳, 小水熱澀。
4、《別錄》:主嘔啘, 溫氣寒熱, 吐血崩中, 溢筋。
竹瀝 梨 瓜蔞 冬瓜子 百藥煎 荸薺 浙貝母 瓜蔞皮 瓜蔞子 川貝母 白前 旋覆花 白芥子 禹白附 貓爪草 薑汁 豬牙皂 膽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