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開骨散

古人論胎在子宮, 分經輪養, 一月肝經養, 二月膽經養, 三月心經養, 四月三焦養, 五月脾經養, 六月胃經養, 六月肺經養, 八月大腸養, 九月腎經養。 若依其論, 胎至兩月, 自當肝經交代, 膽經接班。

此論實在無情無理, 兒在母腹, 全賴母血而成, 一言可了, 何必圖取虛名, 故作欺人之論?又如子啼門雲, 兒在母腹, 口含臍帶疙瘩, 吮血養生。

請問初結胎無口時, 又以何物吮血養生?既不明白, 何不歸而謀諸婦, 訪問收主婆?訪問的確再下筆, 斷不致遺笑後人。 豈知結胎一月之內, 並無胎衣。

一月後兩月內, 始生胎衣。 胎衣即成,

兒體已定, 胎衣分丙段, 一段厚, 是雙層, 其內盛血;一段薄, 是單層, 其記憶體胎, 厚薄之間, 夾縫中長一管, 名曰臍帶, 下連兒臍。 母血入胎衣內盛血處, 轉入臍帶, 長贓腑肢體, 周身齊長。 並非先長某髒, 後長某腑。 一月小產者, 並無胎衣。 兩月小產者, 有胎衣, 形如秤錘, 上小下大, 不過三指長短。

三月小產者, 耳目口鼻俱備, 惟手足有拳不分指。 至月足臨生時, 兒蹬破胎衣, 頭轉向下而上, 胎衣隨胎而下, 胎衣上之血, 隨胎衣而下, 此其長也, 最關緊要是難產, 古人原有開骨散, 服之有效者, 有不效者, 其方總論活血開骨, 不重用力勞乏。 餘每用開骨散, 重加黃耆, 不過一時胎即下。 至胎衣不下, 古人原有沒竭散, 始而用之, 有效有不效, 繼而加倍用之, 胎衣立下。

藥味要緊。 分兩更要緊。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