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理中湯

理中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理中湯

【處方】人參的功效與作用、乾薑(炮)、甘草的功效與作用(炙)、白術, 各二錢。

【功能主治】治五臟中寒, 口噤失音, 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 冷氣刺痛。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 水二鐘, 煎至一鐘, 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理中湯

【處方】人參、甘草(炒)、白術、乾薑(炮), 各三兩。

【炮製】上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 中寒上沖, 胸脅逆滿, 心腹療痛, 痰逆噁心, 或時嘔吐, 心下虛痞, 隔塞不通, 飲食減少, 短氣羸困, 溫中逐水, 止汗去濕。

又腸胃冷濕, 泄瀉注下, 水穀不分, 腹中雷鳴, 傷寒時氣,

裡寒外熱, 霍亂吐利, 手足厥冷, 胸痹心痛, 逆氣結氣, 並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三錢, 以水一盞半, 煎取中盞, 去滓, 稍熱服, 空心、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傷寒論》:理中湯

【別名】人參湯(《金匱要略》卷上)、治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峰普濟方》卷十二)、人參理中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

【處方】人參 乾薑 甘草(炙)白術各9克

【制法】上藥切碎。

【功能主治】溫中祛寒, 補氣健脾, 治脾胃虛寒證, 自利不渴, 嘔吐腹痛, 腹滿不食及中寒霍亂, 陽虛失血, 如吐血、便血或崩漏, 胸痞虛證, 胸痛徹背, 倦怠少氣, 四肢不溫。 現用於急、慢性胃炎, 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 煮取600毫升, 去滓, 每次溫服200毫升, 日三服。 服湯後,

如食頃, 飲熱粥200毫升左右, 微自溫, 勿揭衣被。

【備註】方中乾薑溫運中焦, 以散寒邪為君;人參補氣健脾, 協助乾薑以振奮脾陽為臣;佐以白術健脾燥濕, 以促進脾陽健運;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 而兼補脾和中, 以蜜和丸, 取其甘緩之氣調補脾胃。 諸藥合用, 使中焦重振, 脾胃健運, 升清降濁機能得以恢復, 則吐瀉腹痛可愈。

【摘錄】《傷寒論》

《萬病回春》卷二:理中湯

【處方】砂仁 乾薑(炒)蘇子 厚樸的功效與作用(薑汁炒)官桂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甘草(炙)各3克 沉香 木香各1.5克(水磨入)

【功能主治】加生薑的功效與作用3片, 水煎, 磨沉香、木香同服。

【用法用量】上藥銼為一劑。

【注意】治寒喘, 四肢厥冷, 脈沉細。

【摘錄】《萬病回春》卷二

《萬病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人參 白術(去蘆)乾薑(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陳皮 藿香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去皮)良薑各2.1克 烏梅的功效與作用1個

【制法】上藥銼為一劑。

【功能主治】治寒泄, 悠悠腹痛, 瀉無休止, 色青, 脈沉遲。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 大棗的功效與作用的功效與作用2枚, 燈草1團, 水煎, 溫服。

嘔吐噁心, 加丁香、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去良姜、官桂;瀉不止, 加蒼術、山藥的功效與作用;瀉多不止, 加肉蔻、訶子、附子, 去良姜、官桂;虛汗, 加黃耆, 去藿香、官桂;飽悶, 加厚樸、砂仁, 去人參、良姜、官桂。

【摘錄】《萬病回春》卷三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理中湯

【處方】檳榔(銼)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益智(去皮, 炒)1兩, 桂(去粗皮)1兩, 陳橘皮(去白, 焙)1兩, 半夏(薑汁制)1兩, 沉香1兩(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患後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薑2片, 大棗2個(擘破),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普濟方》卷三五五:理中湯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乾薑、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加木香(煨)、肉豆蔻。

【功能主治】產後虛證, 下痢純白, 腹痛, 裡急後重, 手足冷。

【用法用量】每服3錢, 陳米、鹽、烏梅煎, 空心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五五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理中湯

【處方】白術3錢, 炮姜1錢半, 炙草1錢半。

【功能主治】孕婦心氣疼痛, 脈遲者。

【用法用量】水煎, 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胎寒氣逆, 上犯心包, 故心氣冷疼, 食卒不下焉。 白術健脾土以安胎, 炮薑暖中氣以逐冷, 炙草緩中益胃以除痛也。 水煎, 溫服, 使土暖氣溫, 則冷氣自化而胎得所安, 何有心氣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摘錄】《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幼幼集成》卷五: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 炙甘草1錢, 綠升麻1錢, 漂白術2錢。

【功能主治】痘已現形, 而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加煨薑3片, 大棗3個, 水煎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五

《葉氏女科》卷一:理中湯

【處方】人參8分, 白術(蜜炙)8分, 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3分, 甘草3分, 乾薑5分。

【功能主治】腎虛經來泄瀉, 經來之時五更泄瀉, 如乳兒尿。

【用法用量】水煎, 空心服。

【摘錄】《葉氏女科》卷一

《醫學心悟》卷六:理中湯

【處方】人參2錢, 黑姜1錢5分, 甘草(炙)2錢, 白術(陳土炒)3錢, 附子(薑汁、甘草水制)1錢。

【功能主治】溫補中氣, 挽回元陽。 主

【用法用量】加大棗3個(去核), 水煎服。

【摘錄】《醫學心悟》卷六

《普濟方》卷三七一:理中湯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白僵蠶(炒)、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慢驚虛困,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陽。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的功效與作用一

《普濟方》卷四○四:理中湯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白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脘痛,腹脹,泄瀉。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摘錄】《普濟方》卷四○四

《古今醫徹》卷一: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白術(土炒)1錢,乾薑(炮)1錢,甘草8分,烏梅肉2個,川椒10粒。

【功能主治】吐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徹》卷一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理中湯

【處方】檳榔(銼)、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銼)、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夏(用生薑搗碎,焙)、沉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痰飲。思後餘毒,不思飲食,三焦氣憊。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痘疹一貫》卷二: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升麻、幹葛、甘草。

【功能主治】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脹自利。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痘疹一貫》卷二

《廣嗣紀要》卷十二: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白術1錢,炙草3分,乾薑5分,藿香葉5分。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用法用量】水1盞半,加薑汁1匙服。

【摘錄】《廣嗣紀要》卷十二

《痘疹全書》卷上: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炙甘草、升麻(酒炒)、乾薑。

【功能主治】痘疹見形,吐瀉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上

《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人參2分,茯苓(去皮)2分,白術(去蘆)2分,乾薑(炒)2分,陳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薑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胃寒嘔吐清水冷涎。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東醫寶鑒·雜病篇》引作“加減理中湯”。

寒極手足冷,脈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煩躁,加辰砂、炒米。

【摘錄】《回春》卷三

《醫略六書》卷三十:理中湯

【處方】白術3錢,炮姜1錢半,炙草6分,人參6分,砂糖3錢(炒灰)。

【功能主治】產後腹痛,脈沉細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後脾虧冷滯,中氣有傷而不能運化,故腹中疼痛,迷悶不已焉。白術健脾土之虛,炮姜逐中宮之冷,人參益痛傷之氣,炙草緩痛傷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緩虛寒之腹痛也。水煎,溫服,使脾健氣強,則寒滯自化,而胃脘陽和煥發,安有腹痛之患乎。

【摘錄】《醫略六書》卷三十

《點點經》卷一:理中湯

【處方】條參1錢半,白術1錢半,茯苓1錢半,炮姜1錢,肉桂的功效與作用1錢,附子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臟腑寒結。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為引。

【摘錄】《點點經》卷一

《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藿香1錢,蒼術(米泔制)1錢,厚朴(薑汁炒)1錢,砂仁1錢,香附的功效與作用1錢,木香1錢,枳殼(麩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5分,乾薑5分,官桂5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乾霍亂,心腹飽脹,絞痛,不吐不瀉,脈沉欲絕。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磨木香調服。外用炒生薑滓揉法,急用鹽湯探吐,得物出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夏月乾霍亂,不吐不瀉,胸腹絞痛,煩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絞痛,面唇青,手足冷,脈伏欲絕,加附子、茴香,去蒼術;心腹飽悶硬痛結實者,加檳榔、枳實、山楂的功效與作用、瓜蔞、蘿蔔子,去甘草、枳殼、蒼術;胃寒嘔噦發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薑,去官桂、甘草、蒼術;虛汗,加附子,去蒼術。

【摘錄】《回春》卷三

《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白術(去蘆)1錢,乾薑(炒)1錢,官桂5分,甘草(炙)5分,陳皮7分,藿香7分,茯苓(去皮)7分,良薑7分,烏梅1個。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寒瀉症。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大棗2個、燈草1團,水煎,溫服。

寒極手足冷,脈沉細,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樸、砂仁、木香,去人參;嘔噦噁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瀉不止,加蒼術、山藥;瀉多不止,加肉蔻、訶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虛汗,加黃耆,去藿香、官桂;飽悶,加厚樸、砂仁,去人參、良姜、官桂。

【摘錄】《回春》卷三

《回春》卷二:理中湯

【處方】砂仁1錢,乾薑(炒)1錢,蘇子1錢,厚朴(薑汁炒)1錢,官桂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寒喘。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部全錄》引作“九味理中湯”。

若脈細,手足冷,加附子。

【摘錄】《回春》卷二

《準繩·幼科》卷五: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乾薑、白茯苓、甘草節各等分。

【功能主治】瘡疹吐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盞,煎5分,不拘時候。

【摘錄】《準繩·幼科》卷五

《誠書》卷八: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乾薑(炮)、甘草(炙)、茯苓。

【功能主治】吐瀉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八

《種痘新書》卷四: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黃耆、附子、炮薑、炙草、茯苓。

【功能主治】痘瘡髒寒木能發毒,而腹脹,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脈微緩者。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

《外台》卷三十八:理中湯

【別名】理中去術加桂湯

【處方】人參3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乾薑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石發後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築者,腎氣虛。

【用法用量】理中去術加桂湯(《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摘錄】《外台》卷三十八

《活人方》卷三:理中湯

【處方】白術3錢,人參1錢5分,黃耆1錢5分,茯苓1錢5分,陳皮1錢,澤瀉的功效與作用1錢,炮薑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三陰自利。

【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摘錄】《活人方》卷三

《聖惠》卷四十七:理中湯

【處方】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心煩築悸。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聖惠》卷四十七

【功能主治】小兒慢驚虛困,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陽。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的功效與作用一

《普濟方》卷四○四:理中湯

【處方】人參(去蘆)、白術、白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脾胃虛冷,脘痛,腹脹,泄瀉。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摘錄】《普濟方》卷四○四

《古今醫徹》卷一: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白術(土炒)1錢,乾薑(炮)1錢,甘草8分,烏梅肉2個,川椒10粒。

【功能主治】吐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徹》卷一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理中湯

【處方】檳榔(銼)、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銼)、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夏(用生薑搗碎,焙)、沉香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痰飲。思後餘毒,不思飲食,三焦氣憊。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痘疹一貫》卷二: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升麻、幹葛、甘草。

【功能主治】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脹自利。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痘疹一貫》卷二

《廣嗣紀要》卷十二: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白術1錢,炙草3分,乾薑5分,藿香葉5分。

【功能主治】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用法用量】水1盞半,加薑汁1匙服。

【摘錄】《廣嗣紀要》卷十二

《痘疹全書》卷上: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炙甘草、升麻(酒炒)、乾薑。

【功能主治】痘疹見形,吐瀉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痘疹全書》卷上

《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人參2分,茯苓(去皮)2分,白術(去蘆)2分,乾薑(炒)2分,陳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薑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胃寒嘔吐清水冷涎。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東醫寶鑒·雜病篇》引作“加減理中湯”。

寒極手足冷,脈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煩躁,加辰砂、炒米。

【摘錄】《回春》卷三

《醫略六書》卷三十:理中湯

【處方】白術3錢,炮姜1錢半,炙草6分,人參6分,砂糖3錢(炒灰)。

【功能主治】產後腹痛,脈沉細澀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後脾虧冷滯,中氣有傷而不能運化,故腹中疼痛,迷悶不已焉。白術健脾土之虛,炮姜逐中宮之冷,人參益痛傷之氣,炙草緩痛傷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緩虛寒之腹痛也。水煎,溫服,使脾健氣強,則寒滯自化,而胃脘陽和煥發,安有腹痛之患乎。

【摘錄】《醫略六書》卷三十

《點點經》卷一:理中湯

【處方】條參1錢半,白術1錢半,茯苓1錢半,炮姜1錢,肉桂的功效與作用1錢,附子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臟腑寒結。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為引。

【摘錄】《點點經》卷一

《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藿香1錢,蒼術(米泔制)1錢,厚朴(薑汁炒)1錢,砂仁1錢,香附的功效與作用1錢,木香1錢,枳殼(麩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5分,乾薑5分,官桂5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乾霍亂,心腹飽脹,絞痛,不吐不瀉,脈沉欲絕。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磨木香調服。外用炒生薑滓揉法,急用鹽湯探吐,得物出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夏月乾霍亂,不吐不瀉,胸腹絞痛,煩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絞痛,面唇青,手足冷,脈伏欲絕,加附子、茴香,去蒼術;心腹飽悶硬痛結實者,加檳榔、枳實、山楂的功效與作用、瓜蔞、蘿蔔子,去甘草、枳殼、蒼術;胃寒嘔噦發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薑,去官桂、甘草、蒼術;虛汗,加附子,去蒼術。

【摘錄】《回春》卷三

《回春》卷三:理中湯

【處方】人參1錢,白術(去蘆)1錢,乾薑(炒)1錢,官桂5分,甘草(炙)5分,陳皮7分,藿香7分,茯苓(去皮)7分,良薑7分,烏梅1個。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寒瀉症。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大棗2個、燈草1團,水煎,溫服。

寒極手足冷,脈沉細,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樸、砂仁、木香,去人參;嘔噦噁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瀉不止,加蒼術、山藥;瀉多不止,加肉蔻、訶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虛汗,加黃耆,去藿香、官桂;飽悶,加厚樸、砂仁,去人參、良姜、官桂。

【摘錄】《回春》卷三

《回春》卷二:理中湯

【處方】砂仁1錢,乾薑(炒)1錢,蘇子1錢,厚朴(薑汁炒)1錢,官桂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寒喘。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部全錄》引作“九味理中湯”。

若脈細,手足冷,加附子。

【摘錄】《回春》卷二

《準繩·幼科》卷五: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乾薑、白茯苓、甘草節各等分。

【功能主治】瘡疹吐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盞,煎5分,不拘時候。

【摘錄】《準繩·幼科》卷五

《誠書》卷八: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乾薑(炮)、甘草(炙)、茯苓。

【功能主治】吐瀉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八

《種痘新書》卷四:理中湯

【處方】人參、白術、黃耆、附子、炮薑、炙草、茯苓。

【功能主治】痘瘡髒寒木能發毒,而腹脹,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脈微緩者。

【摘錄】《種痘新書》卷四

《外台》卷三十八:理中湯

【別名】理中去術加桂湯

【處方】人參3兩,桂心3兩,甘草(炙)3兩,乾薑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石發後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築者,腎氣虛。

【用法用量】理中去術加桂湯(《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摘錄】《外台》卷三十八

《活人方》卷三:理中湯

【處方】白術3錢,人參1錢5分,黃耆1錢5分,茯苓1錢5分,陳皮1錢,澤瀉的功效與作用1錢,炮薑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三陰自利。

【用法用量】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摘錄】《活人方》卷三

《聖惠》卷四十七:理中湯

【處方】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心煩築悸。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聖惠》卷四十七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