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吞咽梗塞而痛, 水飲可下, 食物難進, 食後大部分食物吐出;伴胸背灼痛, 形體消瘦, 肌膚枯燥, 五心煩熱, 口燥咽幹, 渴欲冷飲, 大便幹結;舌質紅而幹, 或有裂紋, 脈弦細數。
病因病機:飲食不節, 津虧熱結, 胃腎陰虧, 食道失潤。
治則治法:滋養津液, 瀉熱散結。
方藥:五汁安中飲加減。 梨汁30g, 藕汁15g, 牛乳15g, 生薑汁3g, 韭汁6g。 加減:可加北沙參、石斛、生地黃各15g以雙補胃腎之陰。 腸中燥結, 大便不通, 可酌用大黃甘草湯以瀉熱存陰;胃火熾盛, 格拒不入, 加竹茹6g, 枇杷葉9g, 蘆根15g以降火止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