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暑溫兼濕型暑溫

病因病機:夏令氣候, 由日光之直射, 地面上之水分容易蒸發, 空氣亦更潮濕, 人體調節機能失應外界之變化, 致有暑而兼濕之病也。 然亦有受暑之後, 感冒雨露, 或以冷水洗澡, 或誤飲冷水, 或食瓜果以解渴者, 皆是暑病兼濕之原因也。 但暑為薰蒸之氣, 濕為粘膩之邪, 暑濕膠結, 阻於氣分

治則治法:治法先宜宣肺化痰, 利濕清暑, 用輕劑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 如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茯苓皮之類。 因肺主一身之氣, 氣化則濕自化, 即有兼邪, 亦與之俱化。 濕氣彌漫, 本無形質, 又宜體輕而辛淡者治之,

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樸、藿梗之類, 淡如苡仁、通草、茯苓、澤瀉等味。 啟上閘, 開支河, 導濕下行以為出路。 濕去氣通, 布津于外, 自然汗解矣

出處:《暑病證治要略》·下編暑病種類(篇)·第三章暑濕(章)

原文:(介生按):夏令氣候, 由日光之直射, 地面上之水分容易蒸發, 空氣亦更潮濕, 人體調節機能失應外界之變化, 致有暑而兼濕之病也。 然亦有受暑之後, 感冒雨露, 或以冷水洗澡, 或誤飲冷水, 或食瓜果以解渴者, 皆是暑病兼濕之原因也。 但暑為薰蒸之氣, 濕為粘膩之邪, 暑濕膠結, 阻於氣分, 治法先宜宣肺化痰, 利濕清暑, 用輕劑以開泄上焦無形之肺氣, 如蘆根、杏仁、蔞霜、苡仁、橘紅、川貝、西瓜翠衣、通草、茯苓皮之類。 因肺主一身之氣,

氣化則濕自化, 即有兼邪, 亦與之俱化。 濕氣彌漫, 本無形質, 又宜體輕而辛淡者治之, 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樸、藿梗之類, 淡如苡仁、通草、茯苓、澤瀉等味。 啟上閘, 開支河, 導濕下行以為出路。 濕去氣通, 布津于外, 自然汗解矣。 又如暑邪兼濕, 凝滯胸中, 致脘中痞悶, 頭脹目黃, 脈象濡澀者, 治宜川連、枳實、半夏、厚朴、郁金、草蔻、滑石、茯苓皮之類以清疏之。 如入下焦氣分, 以致小腹硬滿, 大便不下, 舌白兼黃, 小便赤澀者。 治以滲濕開氣, 如豬苓、赤苓、滑石、通草、竹葉、晩蠶沙、皂莢子之類, 則二便自通矣。 暑濕初在氣分, 若治不中的, 則漸入營分而侵入血中。 其證神昏譫語, 舌色絳赤, 或咳痰帶紅, 或上蒙清竅, 則耳聾無聞, 上焦不解, 漫延中下, 則胸腹板悶,
二便不利。 治當急清三焦, 先用三石湯(石膏、寒水石、滑石、通草、杏仁、竹茹、銀花、金汁), 清肺衛而宣通氣分, 繼用犀角、連翹、銀花、鮮生地、玄參、川貝、知母、竹葉、綠豆衣之類, 以清營分而養胃液。 如暑濕乘虛而陷入厥陰, 其證四肢不熱, 中心如焚, 舌色灰黑, 消渴, 心下板實, 嘔惡吐蛔, 寒熱似瘧, 邪陷至陰, 症勢危險。 治宜酸苦泄熱, 扶正袪邪, 烏梅安蛔丸(烏梅、黃連、細辛、附子、人參、桂枝、黃柏、乾薑、當歸、蜀椒)加減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