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硝石、硫磺, 各等分。
【炮製】上為細末, 銀器內文武火炒令鵝黃色, 再碾細, 用糯米煮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伏暑傷冷, 二氣交錯, 中脘痞悶, 或頭痛噁心, 並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十丸, 新汲水送下, 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氣丹【處方】硫黃(細研)、肉桂的功效與作用(去皮.為末), 各一分;乾薑(炮.為末)、朱砂(研為衣), 各二錢;附子(一枚大者.炮.去皮.臍.為末)半兩。 上
【炮製】並研勻, 用細麵糊為圓,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陽消陰, 正氣溫中。 治內虛裡寒,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圓, 煎艾鹽湯放冷下, 空心食前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二氣丹【處方】硫黃(細研)肉桂(去皮, 為末)各0.3克 乾薑(炮, 為末)朱砂(研, 為末)各6克 附子(炮, 去皮、臍, 為末)15克
【制法】上藥研勻, 用細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陽消陰, 正氣溫中。 主內虛裡寒, 冷氣攻擊, 心脅臍腹脹滿刺痛, 泄利無度, 嘔吐不止, 自汗時出, 小便不禁, 陽氣漸微, 手足厥冷;傷寒陰證, 霍亂轉筋, 久下冷痢, 少氣羸困, 一切虛寒痼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空腹時用煎艾鹽湯放冷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重訂嚴氏濟生方》:二氣丹【處方】消石 硫黃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 以文武火炒令鵝黃色, 再研細, 用糯米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伏暑、傷冷, 二氣交錯, 中皖痞悶, 或頭痛噁心。
【用法用量】每服40丸, 新汲水送下, 不拘時侯。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宣明論》卷十一:二氣丹【別名】二氣丸
【處方】大黃4兩(別為末, 醋的功效與作用1升, 慢火熬成膏子),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2兩,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2兩。
【制法】上為末, 以膏子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月水不調, 斷絕不產, 面黃肌瘦, 恒不思美食, 經閉脈數澀, 左右強弱不調者。
【用法用量】二氣丸(《濟陰綱目》卷二)。 本方方名, 原作“二氣湯”, 與劑型不符, 據《醫方類聚》改。
如月水不通,
【各家論述】《醫略六書》:熱瘀不清, 經血暗耗, 故經脈閉遏, 月事不行焉。 當歸養既耗之血, 白芍斂熱傷之陰, 大黃淨汁, 熬膏入藥, 丸服。 醋以引之入肝, 飲以漱之和胃, 使熱化血榮, 則沖任蓄泄有權, 何患經閉不通乎!
【摘錄】《宣明論》卷十一
《雞峰》卷十三:二氣丹【別名】二氣丸
【處方】硫黃、水銀各等分。
【制法】慢火結砂子, 麵糊為丸, 如綠豆的功效與作用大。
【功能主治】虛冷。 陰陽痞隔、吐逆, 粥藥不下。
【用法用量】二氣丸(《雞峰》卷三十)。
【摘錄】《雞峰》卷十三
《古今醫鑒》卷十一引丁平溪方:二氣丹【處方】舶上硫黃1兩(熔化, 傾入水中, 如此7次), 朱砂1兩, 官桂1兩, 乾薑(炮)1兩, 大附子(麵包煨, 去皮)5錢,
【制法】上為末, 醋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空心鹽湯送下。 如虛勞發熱, 先以四物湯的功效與作用4錢, 小柴胡的功效與作用6錢, 合和煎服, 後用十全大補湯。
【摘錄】《古今醫鑒》卷十一引丁平溪方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二氣丹【處方】丹砂1兩, 雄黃1兩。
【制法】上為細末, 用瓦合子1只, 入藥在內, 先用赤石脂封口, 後搗紙筋泥固濟, 陰乾;每次用粗瓷碗1日盛藥合子, 又用陰乾浮萍草3兩擁定, 更以1瓷碗覆之, 內外用紙筋泥固濟, 亦候陰乾。 然後於地上掘1小坑, 坐定碗足令穩, 用炭半秤, 簇定頂上, 煆令通赤, 去火候冷, 取藥細研;又用天南星半兩為末, 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取瓦盆1只,
【功能主治】壯元氣, 駐顏色, 破久冷。 主諸虛證。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以井花水吞下1丸。 服此藥1料盡後, 過3-2月方可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二氣丹【處方】硫黃(細研)1分, 肉桂(去皮, 為末)1分, 乾薑(炮, 為末)2錢, 朱砂(研, 為衣)2錢, 附子(1枚大者, 炮, 去皮臍, 為末)半兩。
【制法】上為末, 細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助陽消陰, 正氣溫中。 主內虛裡寒, 冷氣攻擊, 心脅臍腹脹滿刺痛, 泄利無度, 嘔吐不止, 自汗時出, 小便不禁, 陽氣漸微, 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 霍亂轉筋, 久下冷痢, 少氣羸困, 一切虛寒痼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空心、食前煎艾鹽湯放冷送下。
【摘錄】《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濟生》卷三:二氣丹【別名】二至丹
【處方】消石、硫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所致的頭痛、噁心、脘痞、嘔吐、泄瀉、霍亂厥逆,以及屍厥證。亦由髒氣相刑,或與外邪相忤,故氣鬱不行,閉于經絡,諸脈伏逆,昏不知人。因弔喪問病,入廟登家,卒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腹中雷鳴。
【用法用量】二至丹(《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各家論述】1.《醫學入門》:消石氣寒為陰,硫黃氣熱為陽,以二氣理二氣也。
2.《醫略六書》:陰陽交錯,痞膈於中,二氣不相接續統運,故吐瀉不止,手足厥逆焉。消石飛升,能升陽氣以消溶逆氣;硫黃發育,能壯真火以統運真陽。煆過,丸服,使陽氣運而陰翳消,則二氣調順,而陰陽無交錯之虞,何患厥逆吐瀉不瘳哉!此拯陽奠陰之劑,為陰陽二氣不相統接之專方。
【摘錄】《濟生》卷三
《濟生》卷三:二氣丹【別名】二至丹
【處方】消石、硫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於銀石器內,文武火上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伏暑傷冷,二氣交錯所致的頭痛、噁心、脘痞、嘔吐、泄瀉、霍亂厥逆,以及屍厥證。亦由髒氣相刑,或與外邪相忤,故氣鬱不行,閉于經絡,諸脈伏逆,昏不知人。因弔喪問病,入廟登家,卒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腹中雷鳴。
【用法用量】二至丹(《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各家論述】1.《醫學入門》:消石氣寒為陰,硫黃氣熱為陽,以二氣理二氣也。
2.《醫略六書》:陰陽交錯,痞膈於中,二氣不相接續統運,故吐瀉不止,手足厥逆焉。消石飛升,能升陽氣以消溶逆氣;硫黃發育,能壯真火以統運真陽。煆過,丸服,使陽氣運而陰翳消,則二氣調順,而陰陽無交錯之虞,何患厥逆吐瀉不瘳哉!此拯陽奠陰之劑,為陰陽二氣不相統接之專方。
【摘錄】《濟生》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