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桑螵蛸散用龍龜, 參茯菖遠及當歸, 尿頻遺尿精不固, 滋腎寧心法勿違。
方義:本方證乃心腎兩腎, 水火不交所致。 腎與膀胱相表裡, 腎氣不攝則膀胱失約, 以致小便頻數, 或尿如米泔色, 甚或遺尿;腎藏精, 主封藏, 腎虛精關不固, 而致遺精;心藏神, 腎之精氣不足, 不能上通於心, 心氣不足, 神失所養, 故心神恍惚、健忘。 治宜調補心腎, 澀精止遺。
方中桑螵蛸甘咸平, 補腎固精止遺, 為君藥。 臣以龍骨收斂固澀, 且鎮心安神;龜甲滋養腎陰, 補心安神。 桑螵蛸得龍骨則固澀止遺之力增, 得龜甲則補腎益精之功著。
組成: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酥炙)各30g。
用法:上為末, 夜臥人參湯調下6g。
現代用法:除人參外, 共研細末, 每服6g, 睡前以人參湯調下;亦作湯劑, 水煎, 睡前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減:方中加入益智仁、覆盆子等, 可增強澀精縮尿止遺之力。 若健忘心悸者, 可加酸棗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兼有遺精者, 可加沙苑子、山萸肉以固腎澀精。
桑螵蛸散的功用主治功用:調補心腎, 澀精止遺。
主治:心腎兩虛證。 小便頻數, 或尿如米泔色, 或遺尿,
運用:本方為治心腎兩虛, 水火不交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尿頻或遺尿, 心神恍惚, 舌淡苔白, 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桑螵蛸散的文獻摘要1.原方主治 《本草衍義)卷4-7:“治男女虛損, 遺精, 陰痿, 夢失精, 遺溺, 疝瘕, 小便白濁, 腎衰不可厥也。 ”
2.方論選錄 《成方便讀》卷4:“夫便數一證, 有屬火盛於下者, 有屬下虛不固者。 但有火者, 其便必短而赤, 或澀而痛, 自有脈證可據。 其不固者, 或水火不交, 或脾腎氣弱, 時欲便而不能禁止, 老人、小兒多有之。 凡小兒睡中遺漏, 亦屬腎虛而致。 桑螵蛸補腎固精, 同遠志入腎, 能通腎氣, 上達於心。 菖蒲開心竅, 使君主得受參、歸之補。 而用茯苓之下行者, 降心氣下交於腎, 如是則心腎自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