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癇是根據病因病機結合症狀特點來命名, 既包括病因學的概念, 也反應了病證的病機和症狀特點。 臨床上把風痰壅阻證痰象不顯著, 而以風症為主要表現形式者稱之為風癇。
風癇的病因病機
《內經》曰: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風癇屬於風邪侵入, 主病在肝, 肝主風。 《諸病源候論·風癇候》中謂:風癇者, 由乳養失理, 血氣不和, 風邪所中;或衣厚汗出, 腠理開, 風因而入。 《普濟方·風癇》在總結前人之論的基礎上提出“風之為病, 其狀多端, 皆由腠理疏弱, 營衛虛怯, 經絡不順, 關竅閉塞……, 一身四體皆不我有, 是謂風癇之至也”。
癇病因主要有內外因素:
1、時機體“氣血不和”、“腠理開”、“營衛虛怯”, 賊風乘虛而入, 浸淫筋脈, 受“裡熱”、“ 壅滯”的影響而風更盛, 如,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曰:夫癲癇病, 皆由驚動, 或少小感風寒暑濕, 或飲食不節, 逆於髒氣。
2、本證多因情志鬱結, 肝失疏滯, 氣鬱化火, 火盛動風, 或病邪傷及肝而致肝風內動發病。
風為陽邪, 善行數變, 且發病急速, 無先兆, 變化多, 反復大。
風癇的臨床表現
風癇發作沒有固定的模式, 或為顏面抽搐、點頭痙攣;或為撒手仰身, 肢體顫抖;或為半身抽搐, 口眼相引;或為手若開弓, 目睛直視;或僵僕倒地, 昏不知人, 牙關緊閉, 口流涎沫。
平素多有頭暈目眩, 肢體麻木, 心煩易怒, 臥寐不安等症。 病發時肢體僵直抽搐, 手指一屈一伸,
風癇的特點:臨床每以發病迅速, 變化多, 反復多為病變特點。
1、犯病的突然性。 發作很快, 往往無任何先兆。
2、變化多端, 反復性大。 在發作過程中可以呈全身抽搐, 也可以呈半身抽動, 還可以一時目瞑或口眼動。 有時病人休止發作三年五年, 甚至十年八年, 還可能因為突感風寒或其它因素而復發。
3、伴隨症狀:多有頭暈目眩, 肢體麻木, 心煩易怒, 多動不安。
治法:祛風止癇(外風內風)
事實上癇病風證以內風為主, 在臨床上發作期以熄風止抽為主。 因於內風者治宜熄風開竅定癇, 多以清肝、豁痰開竅為法。
風癇抽搐風症雖重, 但以須叟自解, 搐後如常, 多不治自角為特點。 故其抽搐不僅是肝風內動, 還與痰氣的易聚易散, 善動多變有關。 《景嶽全書·癲狂癡呆》指出:手足搐搦, 食頃乃功, 此其倏病倏已者, 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 氣逆痰擾則癇作, 氣順痰靜則癇止, 因而在益氣健脾、祛痰熄風的基礎上常佐以順氣之味, 以達治痰先理氣, 氣順痰自消, 痰消風自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