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詞解釋
唇風是因風熱濕邪外侵, 或脾胃濕熱內蘊, 上蒸口唇所致。 以口唇紅腫、痛癢, 日久破裂流水, 或脫屑皮, 或有嘴唇不時瞤動為主要表現的口腔疾病。 唇風好發於下唇。 西醫慢性唇炎、繼發感染性唇炎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2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慢性唇炎、繼發感染性唇炎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3病因
多因辛辣厚味太過, 脾胃濕熱內生, 複受風邪侵襲, 引動濕熱之邪循經薰蒸唇口;或脾氣虛弱, 外感燥熱, 致脾經血燥, 熏灼唇口所發。
4病機
1、風火濕熱, 外犯唇口。 足陽明胃經環口唇。 素嗜辛辣厚味, 脾胃濕熱內生,
2、陰虛血燥, 唇口失養。 脾主口, 其華在唇。 脾氣虛弱, 外感燥熱之邪, 或溫熱病後, 傷陰化燥, 燥熱循經上熏肌膜。
5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多有唇部灼熱癢痛反復發作病史。
2、臨床表現:唇部發癢, 灼熱疼痛, 嘴唇不時瞤動;或自覺唇部乾燥, 作癢不適, 患者常自咬嘴唇以揭去未脫落的鱗屑、痂皮, 引起疼痛。
3、局部檢查:唇紅部腫脹、糜爛、滲液、結痂;或呈肥厚, 捫之唇部可有結節感如豆大, 質軟不硬;或唇部表面乾燥、脫屑, 色暗紅, 或有縱形裂溝, 結痂, 揭去痂皮易出血。
病證鑒別
1、唇疔:初起有粟米樣膿頭, 繼而堅硬紅腫疼痛, 伴有全身症狀, 不能自行消退。
2、唇腫:口唇部突然腫脹、麻木, 不紅不痛或微痛,
3、口疳(紅斑狼瘡):口腔黏膜損害好發於唇紅部, 初起為一個或整個暗紅色的圓形或橢圓形斑塊, 中央萎縮, 邊緣隆起, 表面附有鱗屑, 容易糜爛。 皮損擴延, 則導致唇紅部與皮膚界限不清, 日久向皮膚蔓延。 皮膚受累後, 邊界較清, 常呈桃紅色, 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4、蟲咬傷:蚊蟲叮咬顏面局部紅腫, 中央有針頭大暗紅色斑點, 或有小水皰, 伴有瘙癢。
5、接觸性皮炎:有接觸過敏史, 皮損發生於接觸部位, 邊界清楚, 不隆起。
相關檢查
唇紅部腫脹、糜爛、滲液、結痂;或呈肥厚, 捫之唇部可有結節感如豆大, 質軟不硬;或唇部表面乾燥、脫屑, 色暗紅, 或有縱形裂溝, 結痂, 揭去痂皮易出血。
6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唇風之辨分虛實。 實為風火濕熱, 唇紅腫癢潰痛且劇;虛為陰虛血燥, 唇紅燥裂溢水結痂。
治療原則
內治為主, 輔以外治。
證治分類
(一)風火濕熱, 外犯唇口
症狀:唇紅部腫癢, 破裂流水, 灼熱疼痛, 嘴唇不時瞤動。 口渴飲冷, 口臭, 大便幹。 舌質偏紅, 脈滑數。
治法:疏風散邪, 清熱利濕。
方藥:雙解通聖散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薄荷、麻黃、連翹、梔子、黃芩、石膏、白術、滑石、川芎、當歸、白芍、甘草活、桔梗。
(二)陰虛血燥, 唇口失養
症狀:唇腫燥裂, 流水, 甚者流血, 痛如火燎, 猶如無皮之狀, 結痂。 鼻息焮熱, 小便黃赤短澀。 舌幹少律, 脈細數。 。
治法:涼血祛風, 養陰潤燥。
方藥:四物消風飲加減。
常用藥:荊芥、薄荷、柴胡、黃芩、甘草、當歸、川芎、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玄參、麥冬、石斛。
7其他療法
外擦法:宜清熱解毒, 涼血潤燥。 用黃連膏、紫歸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擦患處, 每日3-4次。 或用馬齒莧、芙蓉葉鮮品搗爛外敷, 每日2次。
8轉歸預後
本病預後較好, 但易反復, 應堅持治療。
9預防調護
1、要改正不良習慣, 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
2、要減少煙酒刺激, 少食辛辣厚膩之品, 避免烈日暴曬。
3、常服健脾、利濕之品, 如薏米、芡實、荸薺、赤小豆等煎湯飲。
4、使用具有清熱利濕, 祛風止癢的花香花宜潤唇精華液和多效修復霜修復養護。
5、切不可使用稠厚的普通潤唇膏、唇彩。
6、切勿症狀稍有改善就中斷治療, 越遷延越不易根治。
7、不能使用激素藥膏, 以免依賴繼而產生激素依賴性皮炎。
10文獻摘要
1、《諸病源候論·卷三十》:“脾與胃合足陽明之經,
2、《嚴氏濟生方·口齒門》:“唇者, 脾之所主……蓋風勝則動, 寒勝則揭, 燥勝則幹, 熱勝則裂, 氣鬱則生瘡, 血少則沉而無色。 治之之法, 內則當理其脾, 外則當敷以藥, 無不效者矣。 ”
3、《醫宗金鑒·卷六十五》:“此症多生於下唇, 由陽明胃經風火凝結而成。 初時發癢, 色紅作腫, 日久破裂流水, 疼如火燎, 又似無皮, 故風盛則唇不時瞤動。 ”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唇風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唇風的臨床表現為唇紅部腫脹、糜爛、滲液、結痂;或呈肥厚, 捫之唇部可有結節感如豆大。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