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鱗莖, 可食用。 它是中華民族認識和使用較早的一味中草藥。 遠在漢朝醫聖張仲景就創瓜萎薤白湯, 以治胸痹, 因療效顯著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到了唐時, 人們有用酥炒薤白投酒中飲用的作法。 詩人白居易因而留下“酥暖薤白酒”的詩句。
唐朝的另一個大詩人杜甫為薤白作詩。 詩是這樣寫的:“束比青芻色, 圓齊玉箸頭。 衰年關膈冷, 味暖並無憂。 ”
詩的前兩句是對薤白的描述, 說它的莖葉翠綠象青草的顏色, 鱗莖似無暇的白玉做成的筷頭, 非常好看。 在“安史之亂”中詩人顛沛流離,
這首詩記錄了詩人一個短暫的生活畫面, 也說明我們的先人們利用中醫中藥祛病強身取得很好的效果。
今天的我們對薤白的認識較之古人是深刻得多了。 人們已分析出它所含的成分, 對它的藥理也有進一步的認識, 知道它的“提取物有顯著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作用, 這都為古人的正確使用做出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