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蒲輔周暑風夾濕醫案

阮XX, 女, 3歲, 1960年6月20日初診。

今晨突然發高燒, 並自下利, 午前曾用銀翹散加減, 服後燒不退, 繼則周身皮膚發現水泡, 大小不一, 呈昏睡狀態;午後曾服升麻葛根東加味, 服藥後煩躁, 出現驚急抽搐, 晚八時許請蒲老診療, 高熱無汗, 體溫41.2℃, 周身皮膚灼紅, 遍佈水泡如豆大, 神志昏迷, 時有驚搐煩躁, 大便下利, 色絳稀溏, 唇幹少津, 脈洪數有力, 無汗, 呼吸促, 舌絳苔黃而幹。 詢其病因, 昨日外出受熱, 內食生冷以致夜臥不寧, 今晨即發燒。 顯系暑風外受, 生冷內傷, 冷熱相搏, 表裡郁閉, 陽明壯熱上蒸, 肺經受迫, 皮膚灼蒸, 發為天泡瘡,

與 疹同類, 治宜清宣表裡。

處方: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 升麻一錢 僵蠶二錢 蟬衣一錢 黃連八分 玄參二錢 香豆豉三錢 黃芩八分 竹葉二錢 蘆根四錢 生甘草一錢

次日複診:患兒服藥後至夜半高熱漸退, 煩躁見輕, 驚搐亦平, 能安靜睡眠, 下利未減, 時有微煩, 呼吸略促, 身仍無汗, 脈舌如前。 原方加鮮佩蘭、牛蒡子各一錢五分, 頻頻服之。

三診:遍身潮汗出, 身熱續退, 水泡逐漸消失, 氣仍微促, 下利已減, 小便短黃, 脈數, 舌質紅, 苔白多黃少。 此表氣已通, 裡氣漸和, 治以調和胃氣, 兼清濕熱。

處方:

藿香梗一錢 大腹皮一錢 川厚朴一錢 山茵陳二錢 扁豆皮二錢 豆卷三錢 杏仁一錢 茯苓皮二錢 滑石三錢 建曲一錢五分 炒麥芽錢半 荷葉二錢 通草一錢

四診:尚有低熱, 時煩, 胸悶、氣促俱消失, 大便已成形, 小便微黃, 口知味, 食欲增進, 脈細數, 舌質正常、苔已減, 仍以前方去大腹皮、厚樸, 加黃芩八分, 再服一劑。

五診:二便正常, 飲食增加, 脈細數, 舌苔再減, 裡熱積穢俱解, 而仍時微煩, 乃壯火雖去, 餘焰未熄, 擬清燥養陰, 調理肺胃。

處方:

玉竹二錢 知母一錢 地骨皮二錢 竹茹二錢 扁豆皮二錢 生石膏三錢 生甘草五分 石斛二錢 蘆根四錢 荷葉三錢 炒稻芽三錢 服藥時兌少許白糖, 連服二劑, 一切正常。

按:暑為六淫之一, 陳修園說:“炎暑則表氣易泄, 兼濕則中氣不固”。 周揚俊說:“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 暑風也”。 本例發病正值六月下旬, 由於受暑兼風, 過食冷食, 冰伏其熱, 冷熱相搏, 三焦失調, 表閉裡郁,

營衛不利, 故突然出現高熱下利等症。 初起本應清暑祛風, 表裡兩解, 病勢急劇用銀翹、升麻等方難以勝任, 故病不解, 反而驚急抽搐, 可見治不中病, 難以抵當, 蒲老先用清裡透表, 繼則通陽利濕, 再後則以清燥養陰與調和肺胃諸法循次施治, 而獲痊癒。 說明必明其所因, 則治得其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