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 中醫稱之為“風痧”, 是由於感染風疹病毒而引起。 病原體存在于患者的口、鼻以及眼部的分泌物中, 通過空氣或飛沫傳播。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熱時邪, 與氣血相搏, 郁於肌膚所致。 本病好發于兒童, 流行於冬、春季節, 潛伏期9~18天。 可有低熱、頭痛、倦怠、咽痛等前驅症狀。 皮疹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 依次出現在面部、軀幹和四肢。 耳後及枕後淋巴結腫大。 筆者在臨床上將此病分為兩種證型予以論治, 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邪郁肺衛型
臨床表現為惡風發熱, 咳嗽流涕, 目赤, 打噴嚏, 胃納不佳, 皮疹顏色淺紅,
邪熱熾盛型
臨床表現為高熱口渴, 心煩不寧, 神倦懶動, 小便赤黃。 皮疹顏色鮮紅或暗紫, 成片, 瘙癢, 皮疹消退遲緩, 納呆食少,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舌苔黃或黃膩, 脈洪數。 治療法則:涼血解毒。 藥物組成:大生地15克, 牡丹皮、紫草、赤芍、金銀花、牛蒡子、桑葉各10克, 竹葉、薄荷(後下)、連翹各6克, 蟬蛻3克。 口渴嚴重者, 加鮮蘆根15克, 天花粉10克;食欲不振者, 加麥芽、神曲各10克;胸悶腹脹者, 加枳殼10克;大便秘結嚴重者, 加大黃(後下)8克。 每日1劑, 水煎3次合併藥液,
注意事項:患者要多飲水, 食物宜清淡、稀軟, 臥床休息。 隔離患者至皮疹消退後5天左右, 防止傳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