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枳實與厚朴異同辨

《本經疏證》一書中對枳實厚朴的異同作了清楚的鑒別, 為研究《傷寒雜病論》和臨床用藥提供了借鑒。

枳實向下 厚朴向表

《傷寒雜病論》中用枳實之方十七, 用厚朴之方十四, 枳、樸聯用者八方, 八方之中與大黃同用者六, 不與大黃同用者僅二方, 即枳實薤白桂枝湯、梔子厚朴湯。 兩方中皆枳、樸聯用, 何以方名僅標其中一藥?他分析說:枳實薤白桂枝湯, “一由裡氣壅逆, 故‘心中痞, 留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乃氣欲下歸而不得, 故方名但出枳實, 不出厚樸, 以枳實之性原向下也。 ”而梔子厚朴湯證, “一由表邪方熾而誤下,

故‘心腹煩滿, 臥起不安’, 乃卻欲出表而不得, 故方名但出厚樸, 不出枳實, 以厚朴之性原向表也”。 于此可見, 枳、樸之性趨向有差異, 一趨於向下, 一趨於向表, 而仲景對於經方方劑之命名並非無意。

枳樸之別 在一橫一直

從經方中枳實、厚樸與他藥的配伍, 也可看出二藥之藥性有較大的差異, 即枳實無橫出之權, 性原向下, 一般不配麻黃而配柴胡, 欲其通中泄裡(如大柴胡湯、四逆湯);而厚朴之性原向表, 無直達之技, 故一般不配柴胡而配麻黃, 欲其橫出開表(如厚朴麻黃湯)。 但二藥皆可配桂枝, 以下氣散飲(如桂枝厚朴杏仁湯、桂枝生薑枳實湯), 說明二藥異中有同。 再如仲景書中, 二藥之不相聯者, 則與表藥相配者較多(如枳實梔子豉湯、橘枳生薑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

與裡藥相連者較少, 不甚與補劑並用。 有之, 則僅枳術湯與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若比較此二方證, 可見枳術湯證屬中虛, 有形(心下堅, 大如磐), 病程稍久(日積月累), 虛中有實, 縱用補中而不重(枳實七枚, 白術只用一兩), 且此方藥必少煎, 使其氣銳, 是用枳實隨根故而泄其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證, 亦屬中虛, 但無形, 外脹滿, 縱重用泄滿化飲, 但方藥必久煎, 使之氣淳而力優柔, 是用厚樸隨橫溢以泄其滿。 這說明“一橫一直之用, 即枳、樸至理之所在矣”。

枳實首功主風疹瘙癢

關於枳實首功“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的問題, 一般的中醫藥教科書上都沒有講解, “試思風本流動之邪,

皮膚中又營衛所在, 為環周不休之處, 兩動相合, 猶能為如麻、如豆之形而不散, 此非寒熱結而何?夫形諸外必有諸內, 皮膚中者, 正肌肉之間, 胃脾所主也。 脾胃本有寒熱, 相結肌肉間, 氣自不能流轉, 風複襲之, 於是內外相引, 表裡相通, 屈伸進退, 雖如麻如豆, 而或起或伏, 正以其根於內也。 撥其根, 枝葉又焉所附?治裡之物, 偏有此解表之能, 不推之首功可乎?!”故筆者在臨床上凡遇皮膚瘙癢症之有類似症狀者, 常在處方中加枳實或枳殼, 效佳。

通過對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厚朴三物湯、厚朴七物湯和厚朴大黃湯等方證的分析, 認為“是枳、樸明為脹滿設矣”。 但其中枳實重在泄滿, 厚樸重在消脹, 且表證多者厚樸多, 表證少者厚樸少。

總之, 鄒氏在《本經疏證》中明確地將枳、樸合併在一篇中論述, 以比較二者的異同。 他認為, 雖然據《本經》、《別錄》之記載, 二藥皆味苦, 能療脹滿, 益氣, 止利, 消痰(或除痰癖), 下氣(或治逆氣), 這是其共同點;然而二物之用, 厚朴偏於外, 枳實偏於內;厚樸兼能治虛, 枳實惟能治實;厚樸始終在氣分, 枳實卻能兼入血分;厚樸利氣, 利氣之著於外者也, 枳實利氣, 利氣之懸於中者也;厚朴除滿, 是除脹滿, 枳實除滿, 是除堅滿;枳實除滿而且除痛, 厚朴除滿而不治痛;枳實不可誤施於寒濕, 而厚樸卻可從治於燥熱之結者。

以上鑒別如此清晰, 可謂真知枳實與厚樸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