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一書中對枳實與厚朴的異同作了清楚的鑒別, 為研究《傷寒雜病論》和臨床用藥提供了借鑒。
枳實向下 厚朴向表
《傷寒雜病論》中用枳實之方十七, 用厚朴之方十四, 枳、樸聯用者八方, 八方之中與大黃同用者六, 不與大黃同用者僅二方, 即枳實薤白桂枝湯、梔子厚朴湯。 兩方中皆枳、樸聯用, 何以方名僅標其中一藥?他分析說:枳實薤白桂枝湯, “一由裡氣壅逆, 故‘心中痞, 留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乃氣欲下歸而不得, 故方名但出枳實, 不出厚樸, 以枳實之性原向下也。 ”而梔子厚朴湯證, “一由表邪方熾而誤下,
枳樸之別 在一橫一直
從經方中枳實、厚樸與他藥的配伍, 也可看出二藥之藥性有較大的差異, 即枳實無橫出之權, 性原向下, 一般不配麻黃而配柴胡, 欲其通中泄裡(如大柴胡湯、四逆湯);而厚朴之性原向表, 無直達之技, 故一般不配柴胡而配麻黃, 欲其橫出開表(如厚朴麻黃湯)。 但二藥皆可配桂枝, 以下氣散飲(如桂枝厚朴杏仁湯、桂枝生薑枳實湯), 說明二藥異中有同。 再如仲景書中, 二藥之不相聯者, 則與表藥相配者較多(如枳實梔子豉湯、橘枳生薑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
枳實首功主風疹瘙癢
關於枳實首功“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的問題, 一般的中醫藥教科書上都沒有講解, “試思風本流動之邪,
通過對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厚朴三物湯、厚朴七物湯和厚朴大黃湯等方證的分析, 認為“是枳、樸明為脹滿設矣”。 但其中枳實重在泄滿, 厚樸重在消脹, 且表證多者厚樸多, 表證少者厚樸少。
總之, 鄒氏在《本經疏證》中明確地將枳、樸合併在一篇中論述, 以比較二者的異同。 他認為, 雖然據《本經》、《別錄》之記載, 二藥皆味苦, 能療脹滿, 益氣, 止利, 消痰(或除痰癖), 下氣(或治逆氣), 這是其共同點;然而二物之用, 厚朴偏於外, 枳實偏於內;厚樸兼能治虛, 枳實惟能治實;厚樸始終在氣分, 枳實卻能兼入血分;厚樸利氣, 利氣之著於外者也, 枳實利氣, 利氣之懸於中者也;厚朴除滿, 是除脹滿, 枳實除滿, 是除堅滿;枳實除滿而且除痛, 厚朴除滿而不治痛;枳實不可誤施於寒濕, 而厚樸卻可從治於燥熱之結者。
以上鑒別如此清晰, 可謂真知枳實與厚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