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升降當屬八綱

陰陽表裡虛實寒熱, 中醫稱之為“八綱”。 其中表、實、熱為陽;裡、虛、寒為陰。 《內經》中沒有“八綱”稱謂, 是後世醫家據中醫經典和實踐總結出來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所以, 陰陽在這裡也不應該失卻“綱紀”、“父母”的地位。 陰陽既為“父母”又分別為八綱之一, 層次混亂, 與理不順。 升降是中醫的重要理念, 應該將升降與表裡虛實寒熱合而為八綱, 並由陰陽統帥八綱——表、裡、虛、實、寒、熱、升、降。

升降的意義和地位

《易經·序卦》說:“聚而上者謂之升……困而上者必反下……”《素問·五運行大論》雲:“論言天地之動靜,

神明為之計。 陰陽之升降, 寒暑彰其兆。 ”這說明升降是天地間固有的現象。 《素問·六微旨大論》:“帝曰:其升降如何?……岐伯曰:升已而降, 降者為天;降已而升, 升者為地。 天氣下降, 氣流於地;地氣上升, 氣騰於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變作矣。 ”天氣地氣有升降, 人生天地間, 天人相應, 自然人體氣血也有升降。 《素問·八正神明論》“岐伯曰:法往古者, 先知針經也, 驗於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沉, 而調之於身, 觀其立有驗也。 ”這裡的浮沉與升降是一個意思。 可見, “升降”與“虛實寒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非出入, 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 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生長出入, 無器不有……故無不出入, 無不升降。 ”可見, 升降之普遍, 之重要。

南宋金元時代的名醫李東垣認為, 升降是自然界主要運動形式之一。 他說:“經言歲半以前, 天氣主之, 在乎升浮也……歲半以後, 地氣主之, 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如環無端, 運化萬物。 ”(《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清末名醫唐宗海說:“血生於心火而下藏於肝, 氣生於腎水而上注於肺, 其間運行上下者, 脾也。 ”(《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這就是說, 心腎二髒, 一降一升, 運動生化, 其樞紐在脾。

人體十二正經、奇經八脈, 除帶脈以外, 都是上下走向, 自然, 經氣也是上下運行。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胸。

經氣上下運行的格局, 必然形成氣血運行的主要形式是升降。

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 升降與虛實寒熱表裡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及地位。 為醫者不可不察, 不可忽視。

升降與診斷

《素問·舉痛論》說:“餘知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氣之升降, 與百病相關。 “故曰: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 陰病者, 下行極而上。 ”(《素問·太陰陽明論》)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 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多少而差其分, 微者小差, 甚者大差, 甚則位易氣交, 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這就是說, 氣之升降保持在一定範圍內, 有利於維持人體正常運轉, 如果升降過度, 則“病作矣。 ”正所謂, 升降“而貴常守, 反常則災害至矣。 ”(《素問·六微旨大論》)

《脈經·診百病生死訣》雲:“寒氣上攻,

脈實而順滑者, 生。 實而逆澀者, 死。 ”《脈經·平陰中寒轉胞陰吹陰生瘡脫下證》還說:“少陰脈浮而動, 浮為虛, 動為疼, 婦人則脫下。 ”

從上述經文可知, 診斷疾病, 明晰升降, 是把握病機不可缺少的一環, 舍此, 難以做出較為正確的診斷。

方有執對脈之來去評注說:“來者自骨肉之分, 而出於皮膚之際, 氣之升而上也。 去者自皮肉之際, 而還於骨肉之間, 氣之降而下也……故來去出入者, 脈之大關鍵也。 ”(《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平脈法)

氣之升降, 是某些疾病診斷不可缺少的指標, 比如奔豚氣病的診斷,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 上沖咽喉, 發作欲死, 複還止, 皆從驚恐得之。 ”(《金匱要略·奔豚氣》)如果沒有氣之上升, 就不能診斷為該病。

再如, “胃氣下泄, 陰吹而正喧, 此穀氣之實也。 ”(《脈經·平陰中寒轉胞陰吹陰生瘡脫下證》)沒有氣之下降, 就不能診斷為陰吹。

李東垣說:“若夫順四時之氣, 起居有時, 以避寒暑……而無偏勝則安。 不然, 損傷脾胃, 真氣下溜, 或下泄而久不能升, 是有秋冬而無春夏, 乃生長之用, 陷於殞殺之氣, 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於此求之, 則知履端之意矣。 ”(《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

元代名醫朱丹溪在論眩暈時說:“痰飲隨氣上, 伏留于陽經, 遇火則動。 ”(《脈因證治·眩暈》)還說:“脈出魚際, 逆氣喘息……喘咳上氣, 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可見, 丹溪診病也非常重視升降。

中醫診斷常常有“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中氣下陷”, “肝陽上亢”, “濕熱下注”等等, 都是升降理論的具體應用。

升降與治療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如果忽視升降,則難以把握病機,進行有效治療。

《傷寒論》第131條說:“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發熱惡寒發于陽,當發汗。如果反用瀉下,則熱入胸中,與水相結而成結胸;無熱惡寒為發于陰,應當溫補,若反而瀉下,必使胃陽受損,濁邪上逆,形成痞證。《傷寒論》第254條說:“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而痛,是有燥糞,傷寒發汗後滿疼更甚,是燥結更重,故必須急下。《傷寒論》第132條說:“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脈浮大是正氣大虧,重按即無,有正氣將脫之勢,攻下當死。《傷寒論》第166條說:“病如桂枝證……氣上沖胸,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本證是寒痰停聚胸中,邪壅上部,妨礙著氣息升降,吐之即愈。《脈經》雲:“太陽病,下之,氣上撞,可與桂枝湯,不撞,不可與之。”可見,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是升是降,至關重要,當吐當瀉,攸關生命。

清末名醫唐宗海說:“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氣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氣,順其胃氣,納其腎氣,氣下則血下。”(《血證論·用藥宜忌論》)又說:“止血之法雖多,而莫先於降氣。”(《血證論·吐血》)

近代名醫張錫純,尤其重視升降。其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開篇的“醫方”中就列舉了四個“治療大氣下陷”的方劑:升陷湯、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醒脾升陷湯。在“治吐衄方”中首先列出的是:寒降湯、溫降湯、清降湯等五個帶“降”字的方劑,通過降氣而止血。

現代名醫丁光迪所著《中藥的配伍運用》一書中,第二部是“從升降浮沉論藥物的配伍運用”,列舉了“升降氣機”、“升降脾胃”、“升水降火”、“升降相因”等十八條,反復論述升降浮沉治病方法。

李東垣所著《脾胃論》中有這樣一個病例:“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至六月中,目疾複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清神益氣湯(茯苓、升麻、澤瀉、蒼術、防風、生薑)中的升麻、防風升清氣,茯苓、澤瀉降濁氣。升清降濁對於脾胃虛損之人尤為重要。

在實踐中,同認真辨別“虛實寒熱表裡”一樣,必須認真辨別“升降(浮沉)”。比如,中氣下陷之腹瀉,當提升中氣,用補中益氣湯(丸)之類,若單用寒涼苦降之品,會適得其反。當升當降,必須正確把握,曾遇一患者,平素肝陽上亢,血壓高,偶得感冒發燒,醫者用柴胡注射液退燒。柴胡俱生髮之性,升上亢之肝陽,升之又升。不多時,面紅,汗出,嘴唇反卷,二目圓睜,頭暈腦脹。仿張錫純降逆之法,用赭石、芍藥等救之而安。

綜合上所述表明,將“升降”替換“陰陽”與表裡、虛實、寒熱合而為“八綱”,由陰陽來統帥,有利於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也有利於正確使用中藥,因為升降也是許多中藥的重要屬性之一。

都是升降理論的具體應用。

升降與治療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如果忽視升降,則難以把握病機,進行有效治療。

《傷寒論》第131條說:“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發熱惡寒發于陽,當發汗。如果反用瀉下,則熱入胸中,與水相結而成結胸;無熱惡寒為發于陰,應當溫補,若反而瀉下,必使胃陽受損,濁邪上逆,形成痞證。《傷寒論》第254條說:“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而痛,是有燥糞,傷寒發汗後滿疼更甚,是燥結更重,故必須急下。《傷寒論》第132條說:“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脈浮大是正氣大虧,重按即無,有正氣將脫之勢,攻下當死。《傷寒論》第166條說:“病如桂枝證……氣上沖胸,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本證是寒痰停聚胸中,邪壅上部,妨礙著氣息升降,吐之即愈。《脈經》雲:“太陽病,下之,氣上撞,可與桂枝湯,不撞,不可與之。”可見,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是升是降,至關重要,當吐當瀉,攸關生命。

清末名醫唐宗海說:“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氣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氣,順其胃氣,納其腎氣,氣下則血下。”(《血證論·用藥宜忌論》)又說:“止血之法雖多,而莫先於降氣。”(《血證論·吐血》)

近代名醫張錫純,尤其重視升降。其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開篇的“醫方”中就列舉了四個“治療大氣下陷”的方劑:升陷湯、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醒脾升陷湯。在“治吐衄方”中首先列出的是:寒降湯、溫降湯、清降湯等五個帶“降”字的方劑,通過降氣而止血。

現代名醫丁光迪所著《中藥的配伍運用》一書中,第二部是“從升降浮沉論藥物的配伍運用”,列舉了“升降氣機”、“升降脾胃”、“升水降火”、“升降相因”等十八條,反復論述升降浮沉治病方法。

李東垣所著《脾胃論》中有這樣一個病例:“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至六月中,目疾複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疾增劇。……制清神益氣湯主之而愈。”清神益氣湯(茯苓、升麻、澤瀉、蒼術、防風、生薑)中的升麻、防風升清氣,茯苓、澤瀉降濁氣。升清降濁對於脾胃虛損之人尤為重要。

在實踐中,同認真辨別“虛實寒熱表裡”一樣,必須認真辨別“升降(浮沉)”。比如,中氣下陷之腹瀉,當提升中氣,用補中益氣湯(丸)之類,若單用寒涼苦降之品,會適得其反。當升當降,必須正確把握,曾遇一患者,平素肝陽上亢,血壓高,偶得感冒發燒,醫者用柴胡注射液退燒。柴胡俱生髮之性,升上亢之肝陽,升之又升。不多時,面紅,汗出,嘴唇反卷,二目圓睜,頭暈腦脹。仿張錫純降逆之法,用赭石、芍藥等救之而安。

綜合上所述表明,將“升降”替換“陰陽”與表裡、虛實、寒熱合而為“八綱”,由陰陽來統帥,有利於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也有利於正確使用中藥,因為升降也是許多中藥的重要屬性之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