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病者自覺有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的症狀。 多由寒邪客于下焦及胃腸, 或肝胃之氣上逆所致。
肝胃不和
中醫名詞。 指肝失疏泄, 胃失和降所表現的徵候。 主要表現為:脘脅脹悶疼痛, 噯氣, 嘈雜吞酸, 急躁易怒, 舌紅苔薄黃, 脈弦數
肝胃不和證是肝失疏泄, 胃失和降, 臟腑功能不協調所致的病證。 多由情志不遂, 肝氣鬱結, 氣鬱化火, 影響胃的功能;或寒邪侵襲肝胃, 導致肝胃功能異常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胃脘脅肋脹悶疼痛, 噯氣吞酸, 呃逆嘔吐, 煩躁易怒, 舌紅苔薄黃, 脈弦。 或巔頂疼痛, 嘔吐涎沫, 形寒肢冷,
病機分析:本證可分為肝氣犯胃和寒邪侵襲肝胃二種類型。 肝氣犯胃者, 肝鬱化火, 橫逆犯胃, 肝胃氣機不暢, 則胃脘脅肋脹悶疼痛;氣鬱化火, 胃失和降, 則噯氣吞酸, 呃逆嘔吐;肝失條達, 心神不寧, 則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 脈弦為肝氣鬱而化火之象。
寒邪侵襲肝胃者, 陰寒之邪循肝經上行, 則巔頂疼痛;寒邪犯胃, 中陽不足, 胃失和降, 則嘔吐涎沫;陰寒之邪內盛, 陽氣受損, 則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脈沉弦為陰寒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的肝氣犯胃型當與脾胃濕熱證相辨別, 兩者均可出現胃院脹痛, 噯氣吞酸, 呃逆嘔吐等症。 但本證有肝氣鬱結、橫逆犯胃的臨床表現, 脾胃濕熱證無這一表現。 本證的寒邪侵襲肝胃型當與寒邪犯胃證相辨別,
辨證注意點:抓住肝胃同病的臨床特徵, 並注意區分寒熱的不同。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克, 白芍10克, 陳皮10克, 枳殼10克, 香附克, 川芎10克, 炙甘草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