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痰積

主要症狀有胸膈痞滿隱痛, 痰涎咳咯不出, 涕唾稠粘, 吞咽梗阻, 頭暈目眩, 腹中有硬塊。 是由於痰阻氣滯, 濕濁凝聚於胸膈間所致。

痰積 , 病證名。 九積之一。 見《儒門事親》卷三。 指痰濁積聚於胸膈之積證。 《醫碥·積聚》:“痰積, 症見麻木眩暈, 痞悶嗜雜, 其人平素多痰。 ”常兼有涕唾稠粘, 咳咯難出, 胸部隱痛, 自覺從咽部至胃脘狹窄如線, 頭暈目眩, 腹中累累有塊等症。 治當開胸滌痰除積。 用導痰湯、竹瀝達痰丸等方。 若證重而形氣俱實, 選用控涎丹;胸膈痞悶甚、噁心欲吐者, 可用探吐或瓜蒂散, 促其吐出痰涎。 參見積、痰證條。

痰證, 病證名。 痰, 古作“澹”或“淡”。 泛指痰濁之邪滯留於體內的病證, 包含較廣。 痰與飲常兼併發病, 《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 《諸病源候論》則記述了寒痰、熱痰等痰證。 朱丹溪謂:“痰之為物, 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 ……凡痰之為患, 為喘為咳, 為嘔為利, 為眩為暈, 心嘈雜、怔忡、驚悸, 為寒熱腫痛, 為痞膈, 為壅塞;或胸脅間漉漉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見《丹溪心法》)。 《症因脈治·痰證》:“痰之為病, 變化百出, 皆內因七情, 外感六氣, 中宮失清化之令, 薰蒸結聚而成。 須分所兼之邪治之。 ”《醫林繩墨》卷二:“人之氣道, 貴處清順, 其痰不生。 設若窒塞其間, 痰必壅盛。 或因風、寒、暑、濕、熱之外感, 或因七情、飲食之內傷, 以致氣逆液濁, 而變為諸症之所生焉。 ”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儲痰之器。 《景嶽全書·雜證謨》:“五臟之病, 雖俱能生痰, 然無不由乎脾腎, 蓋脾主濕, 濕動則為痰;腎主水, 水泛亦有痰。 故痰之化, 無不在脾;而痰之本, 無不在腎。 所以凡是痰證, 非此即彼, 必與二髒有涉。 ”臨床上根據痰飲因、證和部位的不同, 又為分風痰、寒痰、濕痰、燥痰、熱痰、虛痰、實痰、氣痰等病證。 參見各該條目。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