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氣_雜病
【厥氣】泛指一些繼發性病因。如功能失調、氣血逆亂、痰濁閉阻、食積停滯或暴痛等,因這些病理變化,在病理過程中又起了致病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指的就是血隨氣逆、脈道壅盛而...
2017-03-10 -
厥_雜病
【厥】逆氣自下而上,通常是指從腹部上至心脅部,多屬寒邪為病。忽然昏暈不知人事,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指肢體或手足逆冷,亦可同時兼見昏厥的情況。
2017-03-10 -
酒脹_雜病
【酒脹】脹之因於酒積所傷而得病,故名。主要症狀為腹脹如鬥,或見便血,尿血,脈數或澀。病由酒毒所傷,濕熱蘊結肝脾,氣血逆阻,肝不藏血,脾不統血所致。
2017-03-10 -
九種心痛_雜病
【九種心痛】其名稱原見《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九種心痛”是泛指上腹脘部和前胸部的疼痛,主要有兩種分類法:蟲心痛、注心痛、風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冷心痛、熱心痛、去來心痛(《千...
2017-03-10 -
近血_雜病
【近血】指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腸或肛門,血色鮮紅,大便時先有血液流出才排大便。為大腸熱毒引起。多見於痔瘡或直腸病變引起的出血。
2017-03-10 -
筋痹_雜病
【筋痹】語出《素問.痹論》。指以筋的症狀為主的痹證。臨床表規為筋脈拘急,關節疼痛而難以伸張。因筋聚於關節,風寒濕,邪氣侵於筋所致。
2017-03-10 -
解[人亦]_雜病
【解】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解”即懈怠;“[人亦]”即困倦。是指人體感覺困倦和肢體骨節懈怠的症狀。可見於虛損、消渴或熱性病後,是肝腎虛再、精血不足所致。
2017-03-10 -
煎厥_雜病
【煎厥】古病名。指內熱消爍陰液而出現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陰精虧損,陽氣亢盛,複感暑熱病邪的煎迫而致。臨床表現:耳鳴、耳聾,目盲,甚則突然昏厥,病勢發展十分急驟《素問.生氣通天論》。
2017-03-10 -
肌膚甲錯_雜病
【肌膚甲錯】又稱“肌若魚鱗”,乃形容皮膚粗糙、乾燥、角化過度,故外觀皮膚褐色,如鱗狀,通常是體內有瘀血的一種外候。臨床上常兼有身體羸瘦、鞏膜呈青暗色等病狀。亦見於煙酸缺乏病的皮炎等。
2017-03-10 -
昏厥_雜病
【昏厥】卒然僕倒,四肢厥冷,昏蒙不知人事的證候。視病因的不同,患者可經短暫而自行復蘇,也可持續而昏迷不醒。包括今稱的“一時性昏暈”和“昏迷”兩症,前者見於“郁冒”各種“厥證”和中暑等,後者見於中風,...
2017-03-10 -
蛔厥_雜病
【蛔厥】因蛔蟲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症見腹部絞痛,四肢發涼,痛甚則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蟲,時發時止,或伴有寒熱,胃腸功能紊亂等證候。類於肚道蛔蟲或蛔蟲性腸梗阻病。
2017-03-10 -
狐疝_雜病
【狐疝】古病名。或稱“狐疝風”。小腸墜入陰囊,時上時下,平臥或用手推時腫物可縮入腹腔,站立時又墜入於陰囊,如狐之出入無常,故名。類於腹股溝疝。
2017-03-10 -
狐惑_雜病
【狐惑】古病名,見《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主要症狀有咽喉部及前後陰潰瘍,因患者有神情惑亂不定,臥起不安,故名。病因傷寒失於發汗,濕毒無以排泄所致。
2017-03-10 -
鶴膝風_雜病
【鶴膝風】以膝關節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徵,形如鶴膝,故名。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於下肢、流注關飾所致。大多由“曆節風”發展而成。
2017-03-10 -
寒痰_雜病
【寒痰】以痰質清稀色白的痰為特徵。如由外感風寒而致病的,必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喉癢、咳嗽等症狀。由脾腎虛寒引起的,則出現惡寒肢冷,神倦納呆,脈沉緩等症狀。
2017-03-10 -
寒厥_雜病
【寒厥】因陽氣虛微而引起的厥證。《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如因內臟虛寒的,症見神倦惡寒,下痢清穀,四肢逆冷,口不渴;或見身冷蜷臥,腹痛面赤,指甲青暗,甚至昏倒。因寒凝血脈的,則...
2017-03-10 -
寒痹_雜病
【寒痹】又稱“痛痹”,痹證類型之一。臨床表現為肢體酸痛、且疼痛程度較為劇烈,遇寒痛增,得熱痛滅。病因為風寒濕中以寒邪偏勝,使氣血凝滯不通所致。故《素問.痹論》說:「寒氣勝者,為痛痹。」
2017-03-10 -
鼾聲_雜病
【鼾聲】俗稱“打呼嚕”即入睡後發出的呼吸粗鳴聲。正常人是屬生理現象。病理性的鼾聲多見於昏迷病人,屬痰阻心竅的閉證,也可見于溫病的熱盛傷陰或肺氣不利等。
2017-03-10 -
關格_雜病
【關格】病名。“格”是格拒,“關”是關閉。上見吐逆叫“格”;下見二便不通叫“關”。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關格者,大小不通也。...
2017-03-10 -
固瘕_雜病
【固瘕】 語出《傷寒論.辨陽明病脈症並治法》,它是胃腸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大便先硬後溏,或硬糞和稀糞夾雜而下,這是因腸間寒氣結聚所致。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