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痹

熱痹是一種中醫當中的病名,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我們在生活中要如何預防, 它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今天給朋友們帶來熱痹的相關知識, 讓我們一起來瞭解熱痹的一些治療方法吧。

熱痹, 病名。 熱毒流注關節, 或內有蘊熱, 複感風寒濕邪, 與熱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稱脈痹。 出自《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證治準繩·痹》“熱痹者, 髒府移熱, 複遇外邪, 客搏經絡, 留而不行, 陽遭其陰, 故(疒帬)痹熻然而悶, 肌肉熱極, 體上如鼠走之狀, 唇口反裂, 皮膚色變。 ”並可見關節紅腫熱痛, 發熱, 煩悶, 口渴等症。 治以清熱祛邪, 宣痹止痛,

用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 熱毒盛者, 用《千金要方》犀角東加減。

本病可見于現代醫學所指的痛風急性發作期、感染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久治不愈者、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當上述疾病某階段表現為熱痹時, 均可依熱痹辨證論治。

風濕熱痹, 風痹又叫行痹, 以串痛為主, 濕導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 熱痹主要是關節紅腫疼痛, 如症狀一起出現, 一般是風濕阻滯經絡, 影響經氣運行, 鬱積化熱, 從而使關節局部產生紅腫疼痛, 就叫風濕熱痹。

病因病機

熱痹的產生, 多因直接感受火熱之邪, 或風寒濕邪鬱久化熱而成, 亦可由臟腑功能失調, 如陽熱體質, 內有蘊熱, 或陰血虧耗、陰虛陽亢之體, 感受外邪侵襲,

邪氣入裡化熱, 流注經絡關節;或風寒濕邪日久纏綿不愈, 邪留經脈, 鬱久化熱, 氣血痹阻而致。

本病起病急驟, 病情發展迅速, 病性為實證、熱證, 或虛實挾雜, 其病機始終以熱邪的病理變化為核心, 但由於風寒濕邪入侵可轉化為熱痹, 因此熱痹也出現寒熱錯雜、陰陽交混的複雜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

1.風熱痹阻證

(1)證候

發病急驟, 關節、肌肉遊走性疼痛, 局部灼熱紅腫, 可見紅斑, 痛不可觸, 遇熱則重, 得冷稍舒, 關節屈伸不利。 伴汗出、惡風、發熱、口渴、唇幹。 舌紅苔黃、脈浮數。 發病急驟, 關節肌肉紅腫灼熱呈遊走性疼痛。

(2)治則

清熱疏風, 活血通絡。

(3)主方

大秦艽東加減。

(4)方藥

秦艽、生石膏、當歸、白芍、羌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茯苓、川芎、白術、知母、地龍、豨薟草、甘草。

若局部腫脹甚, 加防己、苡仁;遊走痛甚可用威靈仙、海風藤;肢熱有紅斑加忍冬藤、桑枝。

2.濕熱痹阻證

(1)證候

關節或肌肉灼熱、腫脹、疼痛、重著, 皮膚發紅, 或見硬結、紅斑。 可伴發熱、口渴不欲飲、煩悶不安、周身沉重、溲黃渾。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關節肌肉灼熱、腫脹、疼痛、重著及苔黃膩、脈滑數等, 為診斷要點。

(2)治則

清熱利濕, 宣通經絡。

(3)主方

宣痹湯。

(4)方藥

木防己、杏仁、滑石、制半夏、晚蠶砂、苡仁、連翹、赤小豆、梔子。

若濕濁甚者, 加蒼術, 萆薢;舌質紅, 苔不厚膩者, 半夏可減去;痛甚加薑黃、海桐皮;局部熱重, 加生石膏、知母、忍冬藤;肢體肌膚有斑者, 加赤芍、丹皮。

3.寒證錯雜熱重於寒證

(1)證候

關節肌肉紅腫熱痛, 但局部怕冷畏寒, 得暖則舒,

或自覺發熱觸之不熱。 筋脈拘急, 肢體關節屈伸不利, 甚則僵硬強直。 全身可見身熱不揚, 或發熱畏寒, 口幹不欲飲, 或喜熱飲, 或自汗身涼。 舌紅苔白, 或舌淡苔黃, 脈弦數或弦緊。 關節紅腫熱痛, 但局部怕冷畏寒, 得暖則舒, 為本證診斷要點。

(2)治則

清熱活血, 溫經散寒, 通絡止痛。

(3)主方

痛風東加減。

(4)方藥

龍膽草、炒蒼術、黃柏、忍冬藤、生石膏(先煎)、膽南星、桂枝、當歸、川芎、紅花、防風己、神曲、威靈仙。

關節、四肢肌肉痛甚者, 加醋元胡、赤白芍;關節變形、屈伸不利甚者, 酌加土鼈蟲、露蜂房。

結語:熱痹是一種熱毒流入關節和筋脈所導致的一種疾病, 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熱痹的很多的知識, 其中包括這種疾病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應該如何治療, 對於不同的症狀我們要如何來治療,

這種濕熱痹阻證可以使用宣痹湯來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