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膿耳

膿耳是中醫上的一種名詞, 那麼這種疾病的病症是什麼樣的, 今天給朋友們帶來關於膿耳的一些治療方法, 以及這種疾病是如何產生的, 病因是什麼, 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今天這期的知識吧。

膿耳, 中醫病名。 是指由外邪侵襲, 邪毒熾盛, 停聚耳竅或臟腑虛損, 正氣虧虛, 邪滯耳竅, 無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本病嚴重者可引起膿耳變證, 甚者危及生命。 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名詞解釋膿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耳病。

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

外因多為風熱濕邪侵襲, 內因多屬肝、膽、脾、腎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病機

1、外邪侵襲, 壅遏耳竅

風熱或風寒外襲, 循經上犯, 邪毒結聚耳竅。 或可因污水入耳, 水濕內侵, 濕熱鬱蒸耳竅, 發為本病。

2、肝膽濕熱, 薰蒸耳竅

外感濕熱之邪, 內犯肝膽, 或嗜食肥甘, 內釀濕熱, 濕熱壅滯肝膽, 上蒸耳竅發為本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

初發者多有外感或鼓膜外傷史;久病者有患耳反復流膿史。

2、臨床症狀

初發者起病急, 耳內疼痛, 脹悶, 聽力障礙, 或有耳鳴。 隨病情發展,

耳疼加劇, 呈跳痛, 或如鑽痛、刺痛, 痛引頭腦。 全身可有畏寒發熱等症。 小兒患病全身症狀較重, 多有高熱, 啼哭, 抓耳、搖頭, 煩躁不安, 拒食甚至耳後紅腫等。 鼓膜穿孔溢膿後, 則耳痛及全身症狀迅即減輕。 病久則以耳內流膿反復難愈, 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為主要表現。

治療原則

根據膿耳發病特點, 以疏風清熱、清瀉肝膽、健脾滲濕, 補腎培元為主要內治法;外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排膿的局部治療。

證治分類

內治

(一)外邪侵襲, 壅遏耳竅

症狀:起病急, 發熱, 耳痛逐漸加劇, 或劇痛後膿液流出;全身伴發熱、惡寒或鼻塞流涕。 舌質偏紅, 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解毒消腫。

方藥:蔓荊子散加減。

常用藥:蔓荊子、菊花、升麻、通草、赤茯苓、桑白皮、前胡、生地、赤芍、麥冬。

(二)肝膽濕熱, 薰蒸耳竅

症狀:耳痛劇烈, 耳膿黃稠, 耳鳴耳聾;全身可見發熱, 口苦咽幹, 小便黃赤, 大便幹結。 小兒症狀較成人為重, 可有高熱、煩躁、驚厥等症。 舌質紅、苔黃, 脈弦數有力。

治法:清肝瀉火, 利濕排膿。

方藥:龍膽瀉肝東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當歸、生地、車前子、通草、澤瀉。

其他療法

體針

實熱證以取手足少陽經及足厥陰肝經穴為主, 一般用瀉法;如為虛證, 則以足太陰、足陽明、足少陰、足太陽經穴為主, 多用補法。 主穴選耳門、聽會、翳風, 配穴選風池、外關、曲池、合穀、足三裡、陽陵泉、脾俞、腎俞等, 每日1次, 每次留針20-30分鐘。

灸法

虛寒者選用翳風穴懸灸, 亦可配合足三裡艾灸, 每日1次, 每次約1分鐘。

預防調護

1、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時不用力擤鼻, 防止邪毒竄入耳竅引發膿耳。

2、防止鼓膜損傷引發膿耳, 如遇鼓膜外傷防止污水入耳引發膿耳。

3、患病後保持膿液的引流通暢, 合理使用滴耳藥, 吹耳藥。

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若見劇烈耳痛、頭痛、發熱和神志異常, 提示有變證的可能, 要及時處理。

5、對於某些誘發或加重本病的食物, 要適當加以避忌, 如豆類、魚蝦及其他可能引發邪毒的食物。

結語:膿耳一般是有外界感染所導致的, 今天給朋友們帶來了很多的治療方法,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有效的去治療呢?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來治療這種疾病, 同時也可以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 同時要注意日常的調理預防。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