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瘰鬁

瘰鬁好發於頸部及耳後, 起病緩慢, 初起時結核如豆, 皮色不變, 不覺疼痛, 以後逐漸增大竄生, 成膿時皮色轉為黯紅, 潰後膿水清稀, 夾有敗絮狀物質, 往往此愈彼潰, 形成竇道。

現代醫學的頸部淋巴結結核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肝氣鬱結 由於情志不暢, 肝氣鬱結, 氣滯傷脾, 脾失健運, 痰濁內生, 久則鬱而化熱, 痰熱結於頸項, 結聚成核, 形成瘰鬁。 病之後期, 肝鬱化火, 下爍腎陰, 熱勝肉腐成膿, 或膿水淋漓, 耗傷氣血, 形成虛損。

2.陰虛火旺 素體陰虧或熱病耗損, 肺腎陰虛, 陰虛則火旺, 肺津不能輸布, 灼津為痰,

痰火凝結, 以致結聚成核而為病。

辨證論治

1.初期 主症:頸部或耳後結核如豆, 一個或數個不等, 皮色不變, 按之堅實, 推之能動, 不痛不熱, 多無全身症狀, 或見精神抑鬱, 胸悶腹脹, 食欲不振。 舌質紅, 苔薄白, 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 化痰散結。 方藥:逍遙散合二陳湯。

2.中期

主症:結塊逐漸增大與表皮粘連, 或互相融合成塊, 推之不能活動。 如已化膿, 皮色轉黯紅而微熱, 按之有輕微波動感, 並可有輕微發熱.食欲不佳。 舌質紫黯, 苔薄黃, 脈沉略數。

治法:疏肝養血, 健脾化痰, 托毒透膿。

方藥:透膿散加當歸、川芎、白芍、白術、半夏、貝母、柴胡。

3.後期

主症:結核潰破, 膿水清稀, 夾有敗絮樣物質, 瘡口肉色灰白, 周圍皮膚紫黯, 並可形成竇道。 如膿水轉厚, 瘡面轉成鮮紅色,

即將癒合。 若潰破日久, 肝腎不足, 氣血虧虛, 可有潮熱、咳嗽、盜汗或面色蒼白、頭暈、疲乏等症。 舌紅少苔, 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腎補肺, 生肌收口。

方藥:一貫煎加生黃芪、黨參。

外治法:初期用陽和解凝膏加黑退消蓋貼;中期膿成, 可考慮切開排膿;後期已潰者, 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摻於藥棉納入潰口, 外敷紅油膏;如肉芽紅活, 則用生肌散、白玉膏。 如有空腔或竇道時, 可用千金散藥線去腐生肌, 亦可手術將壞死組織刮除。

其他療法

1.針刺療法 直接刺入腫大的結塊, 配合肝俞、膈俞, 每日1次, 中等刺激, 成膿的不用。

2.挑治 在肩胛下方和脊柱兩旁尋找結核點(略高於皮膚, 色紅, 指壓不褪色), 進行挑治。

3.拔核療法 適用於腫核較小, 不能內消,

體質尚好者。 用白降丹少許摻於太乙膏上, 蓋貼於結塊處, 每3天一次。

預防護理

1.保持精神愉快,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2.增加營養, 忌食辛辣食物。

3.積極治療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變。

本病以兒童或青年多見, 好發於頸部耳後, 起病緩慢, 初起結核如豆, 皮色不變, 不覺痛, 逐漸增大竄生, 成膿時皮色黯紅, 潰後膿水清稀, 夾有敗絮狀物質, 往往此愈彼潰, 形成竇道。 應增加營養, 內服與外用藥結合治療。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瘰鬁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瘰鬁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精神抑鬱, 胸悶腹脹, 食欲不振。 舌質紅, 苔薄白, 脈弦。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