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根據發病部位不同, 可有顏面疔瘡、手足部疔瘡;根據發病特點不同, 可有紅絲疔、爛療;根據病因不同, 可有疫疔。 本節著重闡述顏面部疔瘡。

現代醫學顏面部深部組織感染、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化膿性腱鞘炎、掌中間隙炎、淋巴管炎等均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疔瘡總屬火毒之病, 常由於感受火熱之邪, 郁於肌膚, 或昆蟲咬傷, 或針尖、竹、木、魚骨等刺傷, 複經搔抓, 破損染毒, 使邪毒火熱, 蘊結肌膚, 阻塞經絡, 凝滯血氣, 而引起本病, 或嗜食膏粱厚味、辛香燥烈, 嗜酒等, 致臟腑蘊熱, 火毒結聚。

辨證論治

主症:好發於前額、顴、頰、鼻、口唇等部。 局部初期表現為皮膚上粟粒樣膿頭, 局部或癢或麻, 漸漸紅腫熱痛, 範圍3~5cm以上, 頂突, 根深堅硬;中期腫勢進一步增大, 疼痛劇烈, 出現膿頭;後期頂高根軟膿潰, 伴隨膿液排出, 腫消痛止而愈。 初期輕者無全身症狀, 重者可合併惡寒發熱;中期可伴高熱, 口渴,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浮數;後期一般隨局部症狀減輕而全身症狀消除。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 伴惡寒發熱, 加荊芥、防風;熱毒壅盛, 加黃連、板藍根;伴壯熱口渴, 加生石膏、梔子;伴大便秘結, 加大黃、玄明粉;如難破潰, 加穿山甲、皂角刺。

外治法:初期宜箍圍消腫, 用玉露散或千捶膏敷貼。 中期宜提膿祛腐, 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摻九一丹、二寶丹敷貼;後期宜生肌收口,

用太乙膏或紅油膏摻生肌散敷貼。

預防護理

1.全身症狀明顯者, 宜臥床休息。

2.發生在口唇四周者, 切忌擠壓碰撞, 以防"走黃";。

3.忌服發散藥, 忌用灸法, 忌食辛辣魚腥食物。

本病應與癤、有頭疽等鑒別, 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 處理不當, 易發走黃或損筋傷骨。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疔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疔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皮膚上粟粒樣膿頭, 局部或癢或麻, 漸漸紅腫熱痛, 範圍3~5cm以上。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