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芷夷散(《醫學入門》卷七)、辛夷散(《仙拈集)卷二)。
【處方】辛夷仁15克 蒼耳子7.5克 香白芷30克 薄荷葉的功效與作用1.5克
【制法】上藥曬乾, 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散風邪, 通鼻竅。 主風邪上攻, 致成鼻淵, 鼻流濁涕不止, 前額疼痛。 現用於慢性鼻炎、副鼻竇炎見有上述症狀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 食後用蔥茶的功效與作用清調服。
【注意】鼻淵久治不愈, 轉為虛證者不宜使用。
【備註】方用蒼耳子宜通鼻竅, 散風止痛, 辛夷、薄荷的功效與作用散風通竅, 白芷祛風宜肺。 諸藥合用, 具有散風邪, 通鼻竅之功。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處方】蒼耳根3兩5錢, 烏梅的功效與作用5個, 帶須蔥3根。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用酒2鐘, 煎至1鐘, 熱服。 出汗後不散, 然後用勝金散。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證治寶鑒》卷十:蒼耳散【處方】蒼耳、薄荷、白芷、細辛、南星、半夏的功效與作用、酒芩、荊芥。
【功能主治】鼻淵, 鼻流清涕而臭。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
《濟生》卷五:蒼耳散【別名】芷荑散、芷辛散、辛夷散、蒼耳草散、蒼耳子散
【處方】辛夷仁半兩, 蒼耳子2錢半, 香白芷1兩, 薄荷葉半錢。
【制法】上曬乾, 為細末。
【功能主治】鼻淵, 鼻流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芷荑散(《醫學入門》卷七)、芷辛散(《古方選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蒼耳草散(《便覽》卷一)、蒼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 本方改為丸劑,
【各家論述】《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 凡頭面之疾, 皆由清陽不升, 濁陰逆上所致。 白芷主手足陽明, 上行頭面, 通竅表汗, 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 散風熱,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 上通腦頂, 外達皮膚;薄荷泄肺疏肝, 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 使清升濁降, 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摘錄】《濟生》卷五
《證治寶鑒》卷十二:蒼耳散【處方】蒼耳、威靈、羌、獨、通、當歸的功效與作用、白芷、半、防風的功效與作用、苡仁、梔子、蒼、苓、澤。
【功能主治】手足麻痹, 臂痛不舉。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二
《古今醫鑒》卷十五:蒼耳散【處方】蒼耳子1錢, 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1錢, 皂角的功效與作用刺1錢, 防風1錢, 荊芥1錢, 連翹1錢, 蛇床子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楊梅瘡, 己服輕粉, 愈後發鵝掌風, 手發癬, 或手掌上皮退一層, 又退一層, 生生不絕者。
【用法用量】加生薑的功效與作用1片, 川椒1撮, 水煎服, 不拘時候。
【摘錄】《古今醫鑒》卷十五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蒼耳散【處方】蒼耳(重午日采, 曬乾)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辟瘴癘瘟疫時氣。 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 空心井花水調下。
【摘錄】《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普濟方》卷一五一引《聖濟總錄》:蒼耳散【處方】珍珠(研)1分, 桂(去粗皮)1分, 雞子2枚(去殼, 炒令黑色, 研), 蒼耳(曬乾)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辟瘟疫癘。 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 空心用井花水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一引《聖濟總錄》
【處方】蒼耳花、蒼耳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風瘙, 隱疹, 身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 以豆淋酒調下。
【摘錄】方出《聖惠》卷六十九, 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引《仁存方》
《普濟方》卷三○七:蒼耳散【處方】白礬2兩(研), 大麻黃5兩(銼), 蒼耳莖葉5兩(銼)。
【功能主治】蛇螫人, 竅出血。
【用法用量】用水1鬥, 煮至6升, 去滓, 下白礬末, 溫浸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
《聖濟總錄》卷一三六:蒼耳散【處方】蒼耳子2-7粒, 露蜂房1兩, 曲頭棘刺2-7枚, 緋帛方5寸, 亂髮一團如雞子大, 青蒿2-7莖, 丹砂1分(研, 別入)。
【制法】上藥將六味銼碎, 於熨斗內燒灰, 細研為散, 入丹砂末和勻。
【功能主治】疔腫徐敷諸藥後, 如犯觸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 空心溫酒調下, 日晚再服。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