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防己散
【處方】防己1兩, 赤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去黑皮)1兩, 桑根白皮1兩, 羌活(去蘆頭)1兩, 蒼術(米泔浸1宿, 切, 焙)1兩半, 郁李仁(去皮)1兩半。
【制法】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水, 面腫骨痛, 惡風咳喘。
【用法用量】防己散(《普濟方》卷一九二)。
【摘錄】《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聖濟總錄》卷二十:防己飲【處方】防己3兩, 桑根白皮(銼)3兩, 桂(去粗皮)3兩, 麻黃(去根節)3兩, 白茯苓(去黑皮)4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寒濕痹, 四肢攣急, 或身體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 水1盞半, 煎至8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聖濟總錄》卷二十
《顧松園醫鏡》卷十五:防己飲【功能主治】腳氣, 濕熱在足。
【用法用量】
如紅腫, 加犀角, 沖心煩悶亦用, 再加檳榔、羚羊角;如喘嘔, 加麥冬、枇杷葉;如頭痛, 加甘菊。
【各家論述】漢防己通下焦濕熱, 壅遏腳氣, 非此不除, 黃柏治下焦濕熱腫痛, 忍冬花療腳氣筋骨引痛, 川萆薢祛濁分清, 木瓜祛濕舒筋, 白茯苓、澤瀉、木通利水除濕, 石斛、米仁益脾除濕。 此清熱除濕利水之劑, 腳氣皆由濕熱, 通宜以此方為主, 隨兼症而擴充, 以加減之則善。
【摘錄】《顧松園醫鏡》卷十五
《仙拈集》卷二引鄭總戎方:防己飲【處方】漢防己5錢,
【功能主治】腿膝流火。
【用法用量】用生薑的功效與作用5片, 黃酒的功效與作用1大碗, 水2大碗, 煎服。
【摘錄】《仙拈集》卷二引鄭總戎方
《丹溪心法》卷三:防己飲【處方】白術、木通、防己、檳榔、川芎的功效與作用、甘草的功效與作用梢、犀角、蒼術(鹽炒)、黃柏(酒炒)、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酒炒)。
【功能主治】濕熱腳氣, 足脛腫痛, 憎寒壯熱。
【用法用量】《醫學正傳》:有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用量及用法:黃柏、蒼術、白術、防己各7分, 生地黃、檳榔、川芎各5分, 犀角屑、甘草節、木通、黃連各3分。 上細切, 作1服, 水1盞半, 煎至1盞, 去滓, 食前溫服。
大便實, 加桃仁的功效與作用;小便澀, 加杜牛膝;有熱,
【各家論述】1.《醫方考》:是方也, 木通、防己、檳榔, 通劑也, 可以去塞;犀角、黃柏、生地黃、甘草梢, 寒劑也, 可以去熱;蒼、白二術, 燥劑也, 可以去濕。 然川芎能散血中之氣, 犀角能利氣中之血, 先痛而後腫者, 氣傷血也, 重用川芎;先腫而後痛者, 血傷氣也, 重用犀角。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 防己行水療風, 瀉下焦之濕熱;檳榔攻堅利水, 墜諸藥使下行;木通降心火, 由小便出;草梢泄脾火, 徑達腎莖;黃柏、生地滋腎陰, 而涼血解熱;蒼、白二術燥脾濕, 而運動中樞;腫由血鬱, 川芎行血中之氣;痛由肝實, 犀角涼心而清肝。 合之以清熱利濕, 消腫止痛也。
3.《退思集類方歌注》:防己、蒼術、白術、川芎行血燥濕,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