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太陰玄精石1兩, 硫黃1兩, 消石1兩(各為末), 膩粉半兩。
【制法】上四味, 依次第布在幹熨斗內, 用紙蓋覆, 慢火煨久, 候藥上有黃芽生起便止, 傾乳缽內, 閉氣, 細研500-700下, 用蒸餅為丸, 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厥逆。
【用法用量】若傷寒脈候微細, 四肢冷逆者, 及曾經轉瀉者, 煎艾湯約1盞, 先熱吃艾湯一半, 細嚼1丸, 以湯下之。 須臾汗出便愈, 重者2丸必愈。
【摘錄】《博濟》卷一
《聖惠》卷十一:返陰丹【別名】破陰丹
【處方】硫黃半兩, 太陰玄精石半兩, 消石半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半兩, 乾薑(炮裂, 銼)半兩, 桂心半兩。
【制法】上藥取前三味同研,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 心神煩躁、頭痛, 四肢逆冷, 面青腹脹, 脈沉伏者;或氣虛陽脫, 體冷無脈, 氣息欲絕, 不省人事, 及傷寒陰厥, 百藥不效。
【用法用量】破陰丹(《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九)。 《三因》本方用法:上用鐵銚, 先鋪玄精, 次下消末各一半, 中間鋪硫黃末, 又將二石余末蓋上, 以小盞合著, 熟炭火三斤, 燒令得所, 勿令煙出, 急取瓦盆合著地上, 四面灰蓋, 勿令煙出, 候冷取出研細, 入後藥為末, 同研勻, 米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 煎艾湯送下, 頓服, 汗出為度。 未退, 乃大著艾炷, 炙臍下丹田, 氣海;更不退, 則以蔥餡熨之。
【摘錄】《聖惠》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