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鎮逆白虎湯

治傷寒、溫病邪傳胃腑, 燥渴身熱, 白虎證俱。 其人胃氣上逆, 心下滿悶者。

生石膏(三兩, 搗細) 知母(兩半) 清半夏(八錢) 竹茹粉(六錢)。

用水五盅, 煎汁三盅, 先溫服一盅。 病已愈者, 停後服。 若未全愈者, 過兩點鐘, 再溫服一盅。 《傷寒論》白虎湯, 治陽明腑熱之聖藥也。 蓋外邪熾盛, 勢若燎原, 胃中津液, 立就枯涸, 故用石膏之辛寒以祛外感之邪, 知母之涼潤以滋內耗之陰。 特是石膏質重(雖煎作湯性亦下墜), 知母味苦, 苦降與重墜相並, 下行之力速, 胃腑之熱或難盡消。 且恐其直趨下焦而為泄瀉也, 故又借粳米之濃汁、甘草之甘味,

緩其下趨之勢。 以待胃中微絲血管徐徐吸去, 由肺升出為氣, 由皮膚滲出為汗, 餘入膀胱為溺, 而內蘊之熱邪隨之俱清, 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然病有兼證, 即用藥難拘成方。 猶是白虎湯證也, 因其人胃氣上逆, 心下脹滿, 粳米、甘草不可複用, 而以半夏、竹茹代之, 取二藥之降逆, 以參贊石膏、知母成功也。

一婦人, 年三十余, 得溫證。 始則嘔吐, 五六日間, 心下滿悶, 熱而且渴。 脈洪滑有力, 舌苔黃濃。 聞其未病之先, 曾有鬱怒未伸, 因得斯證, 俗名夾惱傷寒。 然時當春杪, 一得即不惡寒, 乃溫病, 非傷寒也。 為疏此方, 有一醫者在座, 疑而問曰∶此證因胃氣上逆作脹滿, 始將白虎湯方, 另為更定。 何以方中不用開通氣分之藥, 若承氣湯之用濃樸、枳實,

而惟用半夏、竹茹乎?答曰∶白虎湯用意, 與承氣迥異。 蓋承氣湯, 乃導邪下行之藥, 白虎湯乃托邪外出之藥。 故服白虎湯後, 多有得汗而解者。 間有服後未即得汗, 而大熱既消, 其飲食之時, 恒得微汗, 餘熱亦由此盡解。

若因氣逆脹滿, 恣用破氣之藥, 傷其氣分, 不能托邪外出, 將邪陷愈深, 脹滿轉不能消, 或更增劇。 試觀《傷寒論》多有因誤下傷其氣分, 成結胸, 成心下痞硬證, 不可不知也。 再試觀諸瀉心, 不輕用破氣之品, 卻有半夏瀉心湯。 又仲景治“傷寒解後, 氣逆欲嘔”有竹葉石膏湯, 半夏與石膏並用;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有竹皮大丸, 竹茹與石膏並用, 是半夏、竹茹善降逆氣可知也。 今師二方之意, 用之以易白虎湯中之甘草、粳米, 降逆氣而不傷正氣,

服後仍可托邪外出, 由汗而解, 而脹滿之證, 亦即消解無餘。 此方愚用之屢矣, 未有不隨手奏效者。

醫者聞言省悟, 聽愚用藥, 服後, 病患自覺脹滿之處, 如以手推排下行, 病亦遂愈。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