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趺陽脈診脈法

趺陽脈為足陽明胃脈, 在足背沖陽穴處。 胃為後天之本, 診趺陽脈以候脾胃之氣, 對於保胃氣扶正祛邪有重要意義, 故《傷寒雜病論》中, 以趺陽脈診斷疾病亦較多應用。

1、浮脈趺陽脈浮多為胃虛。 如“趺陽脈浮, 浮則為虛, 浮虛相搏, 故令氣餾, 言胃氣虛竭也”。 此脈浮為胃氣虛竭, 陽虛裡寒, 有胃氣結而上逆, 發為氣噎證。

2、數脈“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即消穀引食, 大便必墜, 小便即數”。 數為有熱, 趺陽脈數, 為胃中有熱, 故消穀善食, 大便墜。

3、數脈“趺陽脈遲而緩, 胃氣如徑也, 趺陽浮而數, 浮則傷胃, 數則動脾, 此非本病, 醫特下之所為也”。

趺陽脈本為遲緩脈, 如果浮而數, 為醫生誤下, 虛其裡氣、邪氣內陷, 以致脾胃氣弱, 其脈浮為虛, 數則為有熱, 為脾胃氣虛而有熱之脈象。

4、浮芤脈“趺陽脈浮而芤, 浮者衛氣虛, 芤者榮氣傷, 其身體瘦, 肌肉甲錯, 浮芤相搏, 宗氣微弱, 四屬斷絕”。 由於衛氣虛營血傷, 故其脈浮芤, 甚則出現宗氣微弱, 四肢厥冷之證。

5、浮澀脈“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硬, 其脾為約, 麻子仁丸主之”。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為虛, 澀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穀不化, 名日胃反”。 脾約而出現浮澀脈為胃強脾弱, 津液枯竭, 故大便硬, 以麻子仁丸潤脾清胃。 胃反證是脾陰、胃陽兩虛, 脾胃虛寒, 津液不足, 故朝食暮吐。 故趺陽脈浮可有虛實之分,

澀脈為陰不足, 如胃反而出現緊澀之脈, 不但胃虛明顯, 而且寒邪巳甚。

6、滑脈“脈滑則噦, 此為醫咎”。 由醫者誤治而胃虛, 虛氣上逆則為噦。

7、滑緊脈“趺陽脈滑而緊, 滑者胃氣實, 緊者脾氣強, 持實擊強, 痛還自傷, 以手把刃, 坐作瘡也”。 趺陽脈滑為胃之陽氣盛, 緊為脾之陰邪盛, 寒熱相擊則胃脾自傷, 如同手握刀刃而成創傷。

8、沉數脈“趺陽脈沉而數, 沉為實, 數消穀。 緊者, 病難治”。 沉為主裡, 數為有熱, 胃中熱, 故能消穀。 如果脈沉而緊, 為胃虛寒, 故病難治。

9、微緊脈“趺陽脈微而緊, 緊則為寒, 微則為虛, 微緊相搏, 則為短氣”。 微為氣虛, 緊為裡寒, 故為胃之虛寒證。

10、緊數脈“趺陽脈緊而數, 數則為熱, 熱則消穀, 緊則為寒, 食即為滿”。 脈緊主脾寒,

脈數主胃熱, 胃熱故能食善饑, 脾寒則運化不健, 故食後脹滿”

11、微弦脈“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 兩勝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與溫藥服之”。 脈微為脾胃虛寒, 弦為主肝、主寒、主痛, 脾胃虛寒, 肝氣上逆, 故腹滿而兩脅疼痛。

12、伏脈“趺陽脈不出, 脾不上下, 身冷趺硬”。 “趺陽脈伏, 水穀不化, 脾氣衰則鶩溏, 胃氣弱則身腫”。 趺陽脈本為沉遲之脈象, 如脈伏不出, 或推筋按骨而得, 則為脾胃虛衰, 陽不外達, 則身冷膚硬;氣虛不運化, 則為鶩溏, 水濕內禁則為浮腫。

13、伏澀脈“趺陽脈伏而澀, 伏則吐逆, 水穀不化, 澀則食不得人, 名日關格”。 伏脈為胃氣虛衰, 脈伏不出, 虛氣上沖, 故吐逆。 澀則脾虛不運, 故食不得, 為中焦受阻, 故為關格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