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又名蟾蜍眉脂、蛤蟆酥, 為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 採集後, 先用銅篩濾淨泥土及雜質, 然後刮入圓形或棋子狀的模型中曬乾, 前者稱為“團酥”, 後者稱為“棋子酥”, 亦有塗在玻璃板、瓷盤或竹箬上曬乾稱為“片酥”。 其性溫, 味甘平, 有毒, 入胃、腎經, 具有解毒消腫、強心、止痛的功效, 內服多入丸、散, 可以治療疔瘡、癰疽、發背、瘰鬁、慢性骨髓炎、咽喉腫痛、小兒疳積、心衰、風火蟲蛀牙痛等症。 由於蟾酥貨源較緊, 加之價格不斷攀升, 有些藥販在加工蟾酥時, 摻入澱粉、細泥沙或蛋白、松香等以加重分量,
真品
呈圓扁形團塊狀、餅狀或片狀, 表面光亮, 質堅硬, 不易折斷, 斷面茶褐色, 如膠質狀而有光澤;有韌性, 手撚有柔軟感;滴上清水後, 可迅速泛起白色泡沫乳狀液並隆起, 用錫紙包碎塊少許, 燒之即溶為油狀;聞之有股豆香味, 微腥, 嗅之令人打噴嚏, 口嘗之初始有點甜頭, 隨後有持久的麻辣感;斷面滴上一滴碘酒會起化學變化, 但不會變黑。
摻偽品
質硬, 表面粗糙, 摻澱粉的偽品對光看時不透明, 斷面不呈膠質狀;韌性較差, 手撚無柔軟感, 摻細泥沙的手撚有沙粒感;沾水後先呈乳白色, 過一會兒就變為黃色, 且不隆起;聞之氣微, 無腥味, 摻蛋白的有股蛋白氣味;滴上碘酒會變成黑色。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