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病病疾多, 醫之所病病道少。 ” ——先秦 扁鵲 見《醫述》
“人常失道, 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 非生去人。 故養生者, 慎勿失道。 ”
“我命在我, 不在於天, 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 所以致百病風邪者, 皆由恣意極情, 不知自惜, 故虛損生也。 ”——南朝梁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誠篇》
“大醫精誠。 ”
“凡大醫治病, 必當安神定志, 無欲無求, 先發大慈惻隱之心, 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 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親之想, 亦不得瞻前顧後, 自慮吉凶, 護惜身命, 見彼苦惱, 若己有之, 深心悽愴,
“善為醫者, 行欲方而智欲圓, 心欲小而膽欲大。 ”——唐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醫精誠》
“膽欲大而心欲小, 智欲園而行欲方。 詩曰: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謂小心也;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 謂膽大也;不為利回, 不為義疚, 行之方也;見機而作, 不俟終日, 智之園也。 ”——後晉 劉昫《舊唐書·孫思邈傳》
“醫不貴於能愈病, 而貴於能愈難病;病不貴於能言醫, 而貴於能延真醫。 ”——明 張景岳《景嶽全書》
“古之聖人, 其為善也, 無小而不崇;其於惡者, 無微而不改。 改惡崇善, 是藥餌也。 ” ——明 龔廷賢《魯府禁方 卷四 醫有百藥》
“醫雖小道, 實具甚深三昧。 須收攝心體, 涵泳性靈, 動中習存,
“凡作醫師, 宜先虛懷, 靈知空洞, 本無一物;苟執我見, 便與物對;我見堅固, 勢必輕人, 我是人非, 與境角立, 一靈空竅, 動為所塞, 雖日親近人, 終不獲益, 白首故吾, 良可悲矣。 ”——明 繆希雍《本草經疏 祝醫五則》
“學不貫今古, 識不通天人, 才不近仙, 心不近佛者, 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 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 故神聖之業, 非後世讀書未成, 生計未就, 擇術而居之具也。 是必慧有夙因, 念有專習, 窮致天人之理, 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 而後可言醫。 ”——明 裴一中《言醫序》
“欲濟世而習醫則是, 欲謀利而習醫則非。 我若有疾, 望醫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孫有疾,
生民何辜, 不死於病而死於醫, 是有醫不若無醫也, 學醫不精, 不若不學醫也。 ”——清 吳瑭《溫病條辨·序》
“顧醫之難也, 非讀書識字則不能醫, 非格物窮理則不能醫, 非通權達變更不能醫。 ”——清 唐容川《醫學見能·原序》
“醫家有割股之心, 安得有輕忽人命者哉?”——清?程杏軒《醫述·醫學溯源》
“醫是講學不是市道, 故商賈貿遷之術無一書之傳, 而醫家言則汗牛充棟。 ” ——清 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世徒知通三才者為儒, 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 更不可言醫。 醫也者, 非從經史百家探其源流, 則勿能廣其識;非參老莊之要,
“以一藥遍治眾病之謂道, 以眾藥合治一病之謂醫。 ” ——清 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