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鶴翔莊功

鶴翔莊功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仿生動功, 源于華佗“五禽戲”中鳥禽動作。 是目前社會上較為流行的功法之一。 本功法的特點是意識多隨動作而轉移。

【功法操作】

一、六方和合

1.預備功兩腳開立與肩寬, 提起兩腳跟, 外開20度, 雙膝微屈, 松肩, 兩手自然下垂, 松靜站立, 舌舔上齶, 口微閉, 雙目平視, 全身放鬆, 運氣至丹田, 然後引丹田氣經會陰穴沿督脈上升, 至大椎穴, 經兩肩、兩臂至兩手勞宮穴。

2。 提翅翻轉手掌, 使掌心向後, 兩臂以肩為軸, 以與肩等寬之距離, 從體前緩慢揚起, 待與肩平後, 掌指上翹, 掌心向前, 掌的垂直方向與身體平行。

用柔力向前收推上肢三次。 提翅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收推時, 收的意念在雙肩, 推的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3.展翅松腕, 兩臂向左右分開, 成“一”字形, 掌指上翹90度, 掌心向外, 用柔力向兩側收推三次。 意念同提翅。

4.合翅兩手放平, 成“一”字形, 以肩為軸, 兩臂放鬆, 從體側緩慢下落, 與身體成20度角時, 轉掌心向後, 手臂伸直, 後推至45度, 同時將腳跟慢慢提起, 軀體微向前傾。 合翅與後推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5.折翅兩手從體後向腋下畫弧。 同時以小臂帶動手腕, 以手腕帶動五指, 從小指開始, 依次向內旋轉, 逐漸成爪形, 再由腋下掏出, 將手甩向前方, 手要成小喇叭形, 拇指要儘量封住勞宮穴, 同時兩大臂在體側相夾, 兩腳跟略用力拄地,

兩膝微曲, 轉腕折翅時, 意念在十指, 夾臂甩出時意念病氣從十指尖甩出、抖掉。

6.捧氣貫頂十指放鬆, 雙手與肩等寬, 向前平伸, 捧氣億球, 從體前緩慢托起, 將氣貫入百會。 張臂開胸, 手腕放鬆, 手、臂、肩成六邊形, 略停片刻。 捧氣意念勞宮, 貫頂意入百會穴。

7.通天合陽兩手十指在頭頂交叉, 翻掌使掌心向上, 以勁椎為軸, 左右鬆動雙肩;然後以胸椎為軸, 左右鬆動雙肩, 上拔胸椎部;最後以腰椎為軸, 左右鬆動雙肩, 上下伸腰椎。 意念隨動作而守相應部位。

8.通地合陰掌心向上, 兩臂伸直, 同時兩腿直立。 以腰為軸, 兩臂夾頭緩緩下落, 在兩腳前正中部作第一次通地合陰, 松腰。 在左腳前作第二次通地合陰, 松腰。 在右腳前作第三次通地合陰,

松腰。 夾頭下俯及第一次通地合陰意守勞宮穴併入地, 第二、三次則l由湧泉入地。

9.繞手抱球重心移向右腳, 同時分開兩手, 掌指伸展, 左手置身前中間位置, 右手以左手為圓心, 向左畫弧, 繞至身體左前方, 右手縱向, 左手橫向, 右內勞宮對準左外勞宮穴後, 左手掌心向上, 右手上提使兩內勞宮相對, 在丹田前部如抱一球, 同時腰部漸直起。 意守勞宮穴。

10.左、右回氣左回氣:左腳從左前方邁出, 腳尖先著地, 成左小弓步, 右膝伸直, 同時兩手押氣。 右手下行至右外側, 掌指放鬆, 微曲, 掌心斜向內成45度角, 左手畫弧上行至左前上方, 掌心平眼, 以眼視掌片刻, 左手從頭頂方向內收, 並貫氣至百會, 左手拇指張開, 沿左耳經身體左前側外導內行,

將氣導入下丹田。 右回氣操作同左回氣, 但方向相反。

11.收功右手外導平臍時, 右腳根外轉約45度, 將重心移向右腳, 左手翻掌與右手平, 然後分別向左、右各約45度方向外推, 同時尾閭成似坐非坐狀, 上身正直, 含胸拔背, 兩腳平行站立。 翻掌內收, 指尖斜向在丹田前攏氣抱球。 松肩提肛, 兩手向小腹收攏, 再經兩胯沿體外側自然放下, 同時兩腿直立。 意守丹田。

1.預備功同一預備功動作。

2.提翅同一提翅動作, 但兩掌心相對。

3.展翅掌心向下, 食、中指併攏, 其它三指彎曲後成為劍指, 兩臂左右伸開成“一”字形。 意念勞宮和劍指。

4.通臂以頸椎為軸, 先以左肩帶左肘, 左肘帶左腕向頸椎方向內收, 使左小臂與水平線夾角成45度時為止, 然後再以同法收右臂。

在收右臂時, 左肩以內力推動肘至腕至劍指向外點出, 如此右收左點, 左收右點, 重複3次後成“一”字形。 最後劍指為“丹頂指”, 稍停片刻。 意守大椎穴和劍指端。

5.觀天伸開五指, 掌心向下, 身體稍前傾, 腳跟提起, 上身後仰, 軀體成弓形, 兩膝不得彎曲;同時翻掌心向上, 如抱球狀, 盡力擴胸, 兩臂上抬成弧形, 仰頭觀天。

6.合翅軀體逐漸恢復後仰前姿勢, 腳跟仍上提, 兩臂緩緩下落與體側成20度左右夾角。

7.折翅同“一、”中“折翅”動作。

8.雙回氣十指放鬆, 雙臂向前平伸與肩等寬, 狀如抱球, 從體前慢慢托起, 貫入天目。 張臂開胸, 掌心向下, 指尖相對, 外導內行, 將氣導入丹田, 捧氣意守勞宮, 貫天目守天目, 導氣則意想丹田。

9.攏氣入胸兩手在下丹田前左右分開, 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左前約45度方向邁出,成弓箭步。同時兩臂展開成“一”字形,轉掌心向下為向前,五指自然併攏成凹掌,上體右轉90度,同時左手攏氣入右胸,上體再左轉約90度,同時右手攏氣入左胸,兩小臂交叉於胸前,沉肩垂肘。

10.柱地通天左手下抽,上托右肘,左手沿小臂斜向分手押氣,左掌在百會上,掌心向上,右手撤至尾閭下方,掌心向下,兩手外勞宮穴相對,上身直立。意守勞宮穴。

11.攏氣入胸重心移向左腳,右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內轉,再將重心放在右腳,左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外展,轉體約180度,成弓箭步。轉體時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兩臂成“一”字形,轉掌心向前,上體左轉90度,右手攏氣入胸中,上體再右轉90度,左手攏氣入右胸,兩手臂交叉於胸前,沉肩垂肘。

12.柱地通天同“10.”。

13.收功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左腳跟內轉,然後重心左移,右腳緩慢劃弧收回,保持上身直立。兩手鬆開凹掌,右手向下,左手向上,指尖斜相對,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兩手向小腹攏氣,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兩腿直立。

三、鶴首通關

1.預備式同一預備功動作,但引氣至承漿。

2.引頸以頸為軸,下頦似鶴嘴,向斜下45度方向點出,畫弧後收,百會向上,兩腿微蹲,如此重複3次,腿下蹲3次,但不超過腳尖,前點時意念承漿,後收在大椎穴。

3.搖頭以頸椎為軸,幅度由大到小,速度由慢到快的左右擺頭六次,軀體隨擺動逐漸恢復站立位。

4.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5.分手理氣兩手行至臍下後,指尖漸轉向下,掌心向外,沿體側繞至兩腎俞穴處,這時兩手背正對腎俞部,意念入腎俞。

6.松腰轉胯放鬆腰關節,先順時針轉3周,再逆時針轉3周,意守命門。

7.四轉膝兩拇指壓在勞宮穴,兩手沿背至臀部,經體側到體前手臂上抬與臍平,同時身體下蹲,兩掌心壓在髕骨上沿,鬆開拇指。兩膝靠攏,大腿部略與地平行,先順時針轉3周,再逆時針轉3周,然後兩膝分別由前向後轉3周,再由後向前轉3周,兩手壓髕骨時意守勞宮,轉膝時守膝。

8.氣通關以勞宮為軸,手內轉分開扶膝內側,拇指扣住血海穴,上身始終正立,連續蹲、起3次,然後恢復預備式。

9.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10.收功同“一、”中“收功”動作。

四、仙鶴點水

1.預備式同“一、”中“預備功”動作。

2.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3.提翅點水兩手于丹田處自然分開,掌心向下,兩臂以肩為軸,與肩等寬距離緩慢上提與肩平,同時抬起左腿,小腿與地垂直,抬到腳離地lOcm即止,然後上身保持直立,左下肢姿勢不變,用左腳尖點地3次。點地時,以肩帶動兩臂緩慢下落,上起時,兩臂又慢慢揚起,手的點不下臍,手的起應不過眉。提翅點水時,意守在勞宮穴和左湧泉穴。

4.鶴步通臂兩臂微收,向左右展開成“一”字形,然後陰掌變劍指,左腳緩慢提起,邁步畫弧,至腿伸直後左腳跟在右腳前15cm處落地。然後重心移至左腳,右腿上提,腳心向後,趾尖向下,在左腳後約5cm提起高約10cm。以頸椎為軸,左右通臂3次,劍指變丹指,動作同二中通臂。意守勞宮、湧泉和劍指部。

5.展翅點水丹指變陰掌點水3次。意守勞宮、右湧泉穴。

6.提翅點水臂緩慢下落使之與腋成20度夾角,右腿保持通臂時姿勢,掌心向下。動作同“3.”,僅方向相反。

7.鶴步通臂動作同4鶴步通臂,但方向相反。

8.丹指變陰掌,點水3次。動作同鶴步通臂,但方向相反。點水後,左腳向左側跨出半步,同時兩臂伸平,從身體兩側緩慢下落與腋成20度夾角。

9.雙回氣 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10.收功同“一、”中“收功”動作。

五、混元歸一

1.預備式同“一、”中“預備功”動作。

2.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3.左右調整兩腳原地不動,上體左轉90度,頭約左轉180度,目向左肩方向平視。轉體的同時,左手繞至身後,手背輕拍命門穴,右手經胸前向上抬起,掌心向上平放於右肩上,指尖向後,掌指微曲,拇指根上托,防止勞宮穴對耳,大臂緊貼右肋。兩腳原地不動,上體右轉180度,頭部轉360度,目向右肩方向平視,動作同左轉。左右各轉體3次後恢復預備式。

4.足運陰陽兩手拇指向後叉腰,左大腿抬至與水準約成45度,小腿與地垂直,左腳尖繃直並踢出,然後左腳尖上翹,小腿微收,用腳跟著力沿前下約45度方向蹬出。以左踝為軸,用左腳尖畫圓先外後內各轉3周,然後左腳恢復提起時姿勢,再放下左腳。接著依前動作提右腿分別上翹,蹬足、畫圓,兩腿如此各作3次。

5.混元歸一.兩臂從身前緩慢揚起,左手略低肩,右手與肩平,右大臂與右肩成水準直角,掌心向前斜成45度。以腰為軸向上至右、至下、至左轉3周,然後反向轉3周,接著兩手自然垂向身體兩側。意守十指。

6.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7.收功同“一、”中“收功”動作。

【主治病症 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左前約45度方向邁出,成弓箭步。同時兩臂展開成“一”字形,轉掌心向下為向前,五指自然併攏成凹掌,上體右轉90度,同時左手攏氣入右胸,上體再左轉約90度,同時右手攏氣入左胸,兩小臂交叉於胸前,沉肩垂肘。

10.柱地通天左手下抽,上托右肘,左手沿小臂斜向分手押氣,左掌在百會上,掌心向上,右手撤至尾閭下方,掌心向下,兩手外勞宮穴相對,上身直立。意守勞宮穴。

11.攏氣入胸重心移向左腳,右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內轉,再將重心放在右腳,左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外展,轉體約180度,成弓箭步。轉體時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兩臂成“一”字形,轉掌心向前,上體左轉90度,右手攏氣入胸中,上體再右轉90度,左手攏氣入右胸,兩手臂交叉於胸前,沉肩垂肘。

12.柱地通天同“10.”。

13.收功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左腳跟內轉,然後重心左移,右腳緩慢劃弧收回,保持上身直立。兩手鬆開凹掌,右手向下,左手向上,指尖斜相對,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兩手向小腹攏氣,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兩腿直立。

三、鶴首通關

1.預備式同一預備功動作,但引氣至承漿。

2.引頸以頸為軸,下頦似鶴嘴,向斜下45度方向點出,畫弧後收,百會向上,兩腿微蹲,如此重複3次,腿下蹲3次,但不超過腳尖,前點時意念承漿,後收在大椎穴。

3.搖頭以頸椎為軸,幅度由大到小,速度由慢到快的左右擺頭六次,軀體隨擺動逐漸恢復站立位。

4.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5.分手理氣兩手行至臍下後,指尖漸轉向下,掌心向外,沿體側繞至兩腎俞穴處,這時兩手背正對腎俞部,意念入腎俞。

6.松腰轉胯放鬆腰關節,先順時針轉3周,再逆時針轉3周,意守命門。

7.四轉膝兩拇指壓在勞宮穴,兩手沿背至臀部,經體側到體前手臂上抬與臍平,同時身體下蹲,兩掌心壓在髕骨上沿,鬆開拇指。兩膝靠攏,大腿部略與地平行,先順時針轉3周,再逆時針轉3周,然後兩膝分別由前向後轉3周,再由後向前轉3周,兩手壓髕骨時意守勞宮,轉膝時守膝。

8.氣通關以勞宮為軸,手內轉分開扶膝內側,拇指扣住血海穴,上身始終正立,連續蹲、起3次,然後恢復預備式。

9.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10.收功同“一、”中“收功”動作。

四、仙鶴點水

1.預備式同“一、”中“預備功”動作。

2.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3.提翅點水兩手于丹田處自然分開,掌心向下,兩臂以肩為軸,與肩等寬距離緩慢上提與肩平,同時抬起左腿,小腿與地垂直,抬到腳離地lOcm即止,然後上身保持直立,左下肢姿勢不變,用左腳尖點地3次。點地時,以肩帶動兩臂緩慢下落,上起時,兩臂又慢慢揚起,手的點不下臍,手的起應不過眉。提翅點水時,意守在勞宮穴和左湧泉穴。

4.鶴步通臂兩臂微收,向左右展開成“一”字形,然後陰掌變劍指,左腳緩慢提起,邁步畫弧,至腿伸直後左腳跟在右腳前15cm處落地。然後重心移至左腳,右腿上提,腳心向後,趾尖向下,在左腳後約5cm提起高約10cm。以頸椎為軸,左右通臂3次,劍指變丹指,動作同二中通臂。意守勞宮、湧泉和劍指部。

5.展翅點水丹指變陰掌點水3次。意守勞宮、右湧泉穴。

6.提翅點水臂緩慢下落使之與腋成20度夾角,右腿保持通臂時姿勢,掌心向下。動作同“3.”,僅方向相反。

7.鶴步通臂動作同4鶴步通臂,但方向相反。

8.丹指變陰掌,點水3次。動作同鶴步通臂,但方向相反。點水後,左腳向左側跨出半步,同時兩臂伸平,從身體兩側緩慢下落與腋成20度夾角。

9.雙回氣 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10.收功同“一、”中“收功”動作。

五、混元歸一

1.預備式同“一、”中“預備功”動作。

2.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3.左右調整兩腳原地不動,上體左轉90度,頭約左轉180度,目向左肩方向平視。轉體的同時,左手繞至身後,手背輕拍命門穴,右手經胸前向上抬起,掌心向上平放於右肩上,指尖向後,掌指微曲,拇指根上托,防止勞宮穴對耳,大臂緊貼右肋。兩腳原地不動,上體右轉180度,頭部轉360度,目向右肩方向平視,動作同左轉。左右各轉體3次後恢復預備式。

4.足運陰陽兩手拇指向後叉腰,左大腿抬至與水準約成45度,小腿與地垂直,左腳尖繃直並踢出,然後左腳尖上翹,小腿微收,用腳跟著力沿前下約45度方向蹬出。以左踝為軸,用左腳尖畫圓先外後內各轉3周,然後左腳恢復提起時姿勢,再放下左腳。接著依前動作提右腿分別上翹,蹬足、畫圓,兩腿如此各作3次。

5.混元歸一.兩臂從身前緩慢揚起,左手略低肩,右手與肩平,右大臂與右肩成水準直角,掌心向前斜成45度。以腰為軸向上至右、至下、至左轉3周,然後反向轉3周,接著兩手自然垂向身體兩側。意守十指。

6.雙回氣同“二、”中“雙回氣”動作。

7.收功同“一、”中“收功”動作。

【主治病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