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總穴歌》講到:肚腹三裡留, 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穀收。 那麼具體要如何做呢?
肚腹三裡留
《雲錦隨筆》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日本的德川幕府時代, 有一個長壽家族, 年齡最長者萬兵衛174歲, 他妻子173歲, 兒子153歲, 孫子105歲。 問其長生之術, 答曰:“祖傳每月初八天, 連續灸足三裡, 僅此而已。 ”人們不禁要問:足三裡穴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嗎?故事的真實性我們無法考證, 不過, 足三裡穴的功用確實是十分廣泛的。
足三裡是胃經要穴, 歷來備受醫家青睞。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 因此, 經常針灸或按摩此穴具有補脾健胃、調理氣血、增強免疫力的功能,
現代研究證明, 經常針刺或按摩足三裡, 能對人體許多系統產生影響:它能使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目改變;使血液中的組織胺明顯下降;能使血糖高者下降, 低者上升;在循環系統, 它能調整心率, 使快者變慢, 慢者變快;在呼吸系統, 能使肺通氣量增加;在消化系統, 能使唾液澱粉酶分泌增加, 能調整胃腸的蠕動, 對胃病患者, 針刺該穴胃液分泌向有利於疾病恢復的方向調整;在免疫系統, 有抗炎作用, 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等。 由此可見, 足三裡穴能雙向調節人體機能, 對迴圈、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統疾病的恢復有積極作用。
足三裡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線上,
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位於膝部, 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 因為屬於從腰背而來的膀胱經的兩條支脈的會合之處, 所以是治療腰背病要穴。 腰背痛的原因很多, 一般來說, 可分為外感、內傷兩類, 外感屬實, 內傷屬虛。
如果外感風寒濕邪, 凝結經絡, 致氣血不和者屬實。 其特徵是, 突然發作, 腰部劇烈疼痛, 俯仰則痛加重, 躺下難以轉側。 較重者痛勢可延及腿部, 行步困難, 遇到陰天, 則酸痛加劇, 局部常感寒冷。
如果腰痛因腎臟精氣虛耗, 不能榮養筋脈所致者屬虛。 其主要症狀是, 病程進展緩慢,
在治療方面, 虛證大多偏重在局部取穴, 以補腎培元;實證則偏重於循經取穴, 利用遠導針法, 通經脈、調氣血, 並以瀉法為主。
總體來說, 委中穴治療腰背病, 對於屬實證者最為適宜。 患者趴在床上, 自己操作或由他人幫忙。 用雙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 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 一壓一松為1次, 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 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按壓時, 如果能搽上一點刮痧油或藥酒更好。 這樣不僅可以治腰痛, 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 對一些下肢疾病也有保健作用。
平時, 我們也可以經常按摩委中穴, 按摩時力量可以稍微大一點, 雖然按壓時有疼痛的感覺,
頭項尋列缺
列缺穴在哪裡?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 指尖下凹陷之處就是列缺穴。
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 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經有一條支脈, 從手腕處分出, 由列缺直下, 出食指尖端, 與大腸經相銜接。 大腸經的循行自手至頭, 列缺穴聯絡表裡二經, 通過陽經的配偶關係, 能貫通陰陽之氣, 也就同樣能夠影響頭面頸項部。
列缺穴因兼通表裡二經的陰陽之氣, 所以對虛證實證都適用。 實證用瀉法, 虛證用補法, 陽氣不足而脈陷不起的用灸法。
針刺、按摩列缺穴可治療頭面部疾病:如頭痛、偏頭痛、顏面神經痙攣及麻痹、咽喉炎、牙關緊閉、齒痛等頭面部疾病。 按摩列缺穴還有助於治療手肘、腕無力及疼痛、半身不遂等。
面口合穀收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 近第二掌骨之中點, 當拇指、食指併攏時肌肉最高處。
合穀穴是大腸經原穴, 大腸經及其經筋的分佈都要經過面口各處, 所以按摩合穀穴可治療面口疾患, 包括頭面、五官及唇齒方面的各種病變。
在家可根據自己需要, 經常按壓相應穴位。 按壓時要向下用力, 而不是在穴位上左右揉動, 因為揉動對穴位的刺激力度不夠。
針刺、按摩合穀穴對呼吸科疾病(感冒、咽炎)、五官科疾病(鼻炎、扁桃體炎、牙痛、耳聾、耳鳴)、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癲癇、精神病、小兒驚厥)、運動系統疾病(腰扭傷、落枕、腕關節痛)及婦產科疾病(痛經、閉經)及呃逆等均有較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