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失榮的概述

失榮是岩腫發於頸部及耳之前後, 因岩腫晚期氣血虧乏, 運行阻滯, 出現面容憔悴, 形體消瘦, 狀如樹木失去榮華, 枝葉焦黃發枯而命名。 歷代文獻對本病證尚有“脫營”、“失精”等名稱。 本病證相當於西醫之頸部淋巴結轉移癌。

《素問·疏五過論》稱本病為脫營, 並指出“凡來診者, 必問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內生, 名曰脫營;嘗貴後貧, 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 病有所並。 醫工診之, 不生臟腑, 不變軀形, ……身體日減, 氣虛無精, 病深無氣, 灑灑然時驚。 ”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進一步闡發為:“此病生於志意,

而不因於外邪也。 ……夫脾藏營, 營舍意;腎藏精, 精舍志。 是以志意失而精營脫也。 五氣留連, 謂五臟之神氣, 留郁於內而不得疏達;並者, 謂並病於五腑也。 五臟之氣, 外合皮肉筋骨, 是以身體日減。 ”上述條文說明本病與情志有關, 本病的發生非外邪所致, 而是“並病於五臟也”。 因此失榮應屬頸部的淋巴轉移癌較為妥當, 而頸部原發性淋巴結的惡性腫瘤則命名為石疽更為適宜。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將本病定名為失榮, 並認為本病主要由情志所傷而發病, 清代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認為惡核失榮屬陰疽的範疇。 清代吳謙等人所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失榮證》將本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轉歸和預後都描述得更為準確。

“失榮證, 生於耳之前後及肩項, 其證初起, 狀如痰核, 推之不動, 堅硬如石, 皮色如常, 日漸長大, 由憂思、喜怒、氣鬱、血逆與火凝結而成。 日久難愈, 形體漸衰, 肌肉消瘦, 愈潰愈硬, 色現紫斑, 腐爛浸淫, 滲流血水, 瘡口開大, 胬肉高突, 形狀翻花。 ”以後高錦庭《瘍科心得集。 辨失榮馬刀生死不同論》認為本病難療, 屬“四絕之一”。 餘聽鴻《外證醫案彙編·失榮證附論》論述至深且精, 在治療原則方面從理論到實踐作了高度精闢的分析。

綜上所述, 祖國醫學對失榮的研究是比較全面和深刻的, 既認識到了本病是“四絕之一”的難治之證, 也沒有放棄攻克絕症的探索和努力。 如餘聽鴻治療本病所述“氣郁宜達之, 血鬱宜行之, 腫則散之, 堅則消之。 ”這對後世很有啟發,

故現今臨床多採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等治療法則, 以達到驅邪的目的, 取得了治療本病的寶貴臨床經驗。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