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隔藥末灸法, 在古代醫籍中有類似記載, 但多為單味藥物, 如隔白附子灸, “偏墜疝氣, 白附子一個為末, 津調填臍上, 以艾灸三壯或五壯。 ”(《本草綱目》)。 近代醫家則多用複方中藥。 在方法亦 有改進, 有的採用直接隔藥末灸, 有的則在藥末上覆一層膠布或薑片再灸。 治療的範圍也有所擴大。
【操作方法】
先據病證製作各類藥末, 如:哮喘用麻黃、細辛、乾薑、桂枝等, 風濕痹痛用丁香、肉桂、川芎、三七等, 脘腹疼痛用香附、延胡索、烏藥、丹參等, 防病保健用黨參、當歸、黃精、黃芪等。 烘乾研成極細末, 過200目篩, 裝瓶密封備用。
1.隔藥末灸法 選定穴區, 據症選用藥物。 在所選穴區上分別鋪一層厚約1cm, 直徑2cm左右的藥末。 以小壯艾炷施灸, 患者覺燙即用鑷子夾去。 亦可在藥末上蓋上一塊厚約0.2~0.3cm的新鮮老薑(可以粗針在生薑上剌 幾個孔)。 以中壯艾炷施灸。 每次灸3~5壯。 7~10次為一療程。
2.隔藥末貼敷灸法 選定穴區, 據症配製中藥末, 分別在各穴區薄薄鋪上一層, 直徑約2~3cm, 厚約0.2~0.3cm 。 如為神闕穴, 其厚度以填滿臍孔為宜。 再剪一塊2~3cm見方的橡皮膏覆蓋粘貼在藥末上。 然後, 將小或中壯艾炷置於橡皮膏上, 點燃施灸, 待患者難以忍受時, 用鑷子除去, 另換 1壯, 一般灸3~5壯。 再敷貼24小時後, 將橡皮膏及藥末一起除去。 隔日1次, 3~5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急慢性支氣管炎、腱鞘炎、關節炎、泄瀉、腹痛及用於保健灸等。
【注意事項】
1、藥末直接鋪灸時, 應注意鋪得平整, 以免艾炷放置不穩。 小兒及皮膚較嫩的部位可鋪略厚一些, 以避免燙傷。
2、隔藥末貼敷灸, 施灸時要注意避免將膠布燒焦。 如操作不熟練, 可改用艾條溫和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