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虛熱渴

病證名因氣虛或陰虛內熱所致的渴證。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人因勞傷府藏, 或病後未複, 榮血不足, 陰虛於內, 則生內熱, 熱則津液燥少, 故渴而引飲, 飲不能, 多則腹滿不消, 氣虛不勝於水故也。 ”氣虛燥渴引飲, 用黃芪湯;陰虛舌燥、渴飲不已, 用麥門冬丸、地黃丸。

如何預防脾胃虛熱

一、脾胃生理特點在於升與降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於升與降。 脾主運化, 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 腐熟水穀而主降濁。 脾升則健, 胃降則和。 脾不健運, 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 則濁氣不降, 反升為逆。

脾為陰髒, 胃為陽腑, 互為表裡, 一升一降, 升降相因, 不但主持著水穀的腐熟, 精微的布化, 而且關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 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 脾胃之升降, 又互為因果, 胃失和降, 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 則胃亦不降, 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 則水穀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 水穀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消”。 脾清陽上升, 胃濁陰下降, 則氣血生化有源, 出入有序。 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 不降則傳化無由, 壅滯成疾。

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為濕與滯

脾胃病證雖多, 然濕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 脾胃為倉廩之官, 水穀之海, 無物不受, 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 脾胃因之升降失常, 氣機壅塞, 則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濕阻、食積、痰結、氣滯、血瘀、火鬱亦即相因而生。 邪正交雜, 氣道閉塞, 郁於中焦, 此乃屬實滯。 若脾胃虧虛, 運化失司, 升降失調, 清濁相干, 濕、滯又可從中而生, 所謂因虛致實, 虛中挾滯。 正如《素問·調經論》所雲:“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由於濕、滯為病機之要, 故在治療脾胃病時, 或溫, 或清, 或補, 或瀉, 總以行其滯, 利其濕, 複其升降為其總旨。

三、脾胃病重在調理, 兼以宣通肺氣

脾胃病變多濕多滯, 其中脾病多濕, 易被濕困;胃病多熱, 易為熱壅, 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 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泄, 而貴在調理, 探本求源, 明氣機失調之因, 審因論治, 複脾胃升降之常, 使濕滯消, 升降和, 諸症可除。

在調理脾胃時, 還應兼以宣通肺氣。

因脾主運化水谷, 化穀如漚, 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 脾需肺之協助, 才能完成水穀精微的布散, 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雲:“脾主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肺主宣發肅降, 脾胃主升清降濁, 同司氣機升降。 由此, 治脾莫忘理肺, 治肺必究其脾, 臨床用藥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 酌加宣肺解鬱之品, 如杏仁、栝樓、麻黃等。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鬱, 使濕阻得運, 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症多端, 胃脘疼痛, 嘈雜灼熱, 口幹不欲飲, 饑而不欲食, 小便色黃, 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 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 利濕不助熱的原則, 應用三仁東加減, 常加冬瓜皮、茵陳, 使濕祛熱清,

脾胃安和。 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東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 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