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痰癇

風痰壅阻以痰象明顯者, 謂之痰癇

痰癇的病因病機

在癇證的諸多病機因素中尤以痰邪作崇最為突出。 《丹溪心法·癲癇》指出本證之發生, “無非痰涎壅塞, 迷悶孔竅”。 《醫學綱目·癲癇》說:“癲癇者, 痰邪逆上也”。 也就是說, “痰邪逆上”是本病的主要發病機理之一。 由於痰濁蒙蔽腦竅, 必然導致腦主神明的功能失調, 出現神志異常。

痰是一種病理產物, 由臟腑津液所化, 而津液是來源於飲食的營養精微物質, 具有營養組織、臟器的作用。 由於情志不暢, 或飲食不當, 損傷脾胃, 或素體虛弱, 中氣不足, 皆能使脾失健運,

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以及由喜怒思悲恐所化的“五志之火”皆能煎熬津液而成痰。

《活幼心書·卷中·癇證》曰:陰癇者, 因慢驚後去痰不盡, 痰入心包而得。 明·萬全在《幼科發揮·卷之二·急驚風變證》中進一步指出“急驚風變成癇者, 此心病也。 心主驚, 驚久成癇, 蓋由驚風既平之後, 父母玩忽, 不以為慮, 使急痰停聚, 迷其心竅”。 《醫學宗鑒·癇證》曰:痰癇者, 因痰致癇有3種情況:1、平素脾胃積熱生痰, 2、驚風之後餘熱不盡生痰;3、脾虛慢驚生痰, 因痰迷閉腦竅而發病。

痰與風氣結為主要表現形式:癇病發作雖多與痰有關, 但癇病之痰與一般邪有所不同。 癇病之痰具有隨風氣而聚散和膠固難化的特性。 患者每有積痰於內, 若遇驚恐、飲食失節、勞累、高熱等情況,

可致髒氣不平, 經絡失調, 厥氣風動, 而致癇證發作。 痰為津氣所聚, 凝著日久, 裹結愈深, 即成膠固不拔之勢。 癲癇病人久發難愈, 纏綿不止的病理基礎, 正是這股“頑痰所致”。 誠如喻嘉言所說:“濁痰溢於上竅, 久久不散, 結為窠囊, ……生長則易, 剝落則難”。

臨床上癇證明作時的輕重大低與痰濁的深淺、正氣的盛衰有關。 初起時, 正氣未衰, 痰濁不重, 故發作持續時間短, 間歇期長。 如反復發作, 正氣漸衰, 痰濁不化, 愈發愈頻, 使正氣更衰, 這樣互為因果, 其病亦漸重, 故此病常為虛實夾雜, 本虛標實。 虛者, 多為氣虛、陽虛、陰虛;實者多痰火上擾, 氣機鬱結。 一般說來, 癲癇病虛實並見者多, 且由於其發病突然, 病程較長, 往往痰蘊化熱而有痰火見症,

或為實火, 或為虛火, 均引起痰熱上擾而致病。 治療均以理氣清熱, 平肝熄風, 滌痰祛痰, 通經活絡, 使氣順、火降、風熄、痰消、腦竅通而神志漸複。

痰癇之臨床表現

平素多痰濕, 發作前可有先兆, 如頭痛眩暈、胸悶乏力、痰多、心情不悅等。 或平素神情呆鈍, 胸脘痞滿, 食少納呆。 發則旋即昏僕倒臺地, 有的發出異常叫聲, 或神志不清, 面色蒼白或青紫, 牙關緊閉, 兩目上吊, 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 喉中痰鳴, 甚至二便失禁, 不久, 漸漸蘇醒;抽搐停止, 可有頭痛、頭昏、乏力、嗜睡。 也有短暫神志不清規戒律, 或呈一過性失神出鬼沒, 目光呆滯, 旋即恢復者;或精神恍惚, 胡言亂語, 口角抽動, 擠眉弄眼, 而無四肢抽搐者。 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痰癇的特點

1、病證特證:發作時不必有神志不清, 眩暈跌僕, 喉中痰鳴吼叫, 口吐痰沫或吐血沫。 發作後神識困倦多睡。

2、伴隨症狀:平素多痰, 胸脘滿悶, 口中發粘。

3、脈舌表現:脈滑, 舌苔或黃膩。

治法:豁痰開竅, 止痙熄風。

驚搐型, 證見夜間睡眠不安, 精神呆滯, 以往有驚厥抽風史, 脈弦或滑。

治法:定搐止驚化痰。

李延《醫學入門》雲:癲癇內傷者多, 外感極少, 蓄傷飲食積為痰火, 上迷心竅……五志之火由七情而起, 郁而成痰。 所以本病關鍵在於痰阻氣機, 壅閉竅絡, 特別是在發作時, 乃因“痰火上迷心竅”而致突然僕倒, 口吐涎沫, 嚎叫, 四肢抽搐。 所以本病以痰阻為患難與患, 因驚恐、情志不遂、風火而誘發。

治療上多養血活血柔肝、平肝降氣化痰、平肝潛陽安神、養陰清熱、涼血活血通絡。

祛痰是治療癲癇始終一貫的法則, 癲癇之痰非一般痰邪, 一般化痰之品難以奏效, 故倡用開破之法, 直搗沉痼之膠結, 促頑痰之消散。 辛熱之品具有振奮陽氣、推動氣化的作用, 可以開氣機之閉塞, 蕩痰邪之積聚而直達病所。 既開破散結, 又祛風止痙, 標本兼顧, 休作兩宜, 臨床用於治療各種類型的癲癇和癇證的不同階段, 長期服用無毒副作用。 一般在治療各種類型的癲癇時, 都要祛痰。

另外癇病發作以痰為因, 以風為象, 風痰互結。 熄風止搐的藥物必不可。 鎮驚熄風、豁痰化瘀。

對於小兒癇病表現為痰癇者, 臨床治療可用吐法。 (《幼科發揮·急驚風》)此類適用于病之初起、體驗證實、頻抽痰壅之患者。 臨床證明, 吐法運用得當, 並不傷人,吐後一般氣舒、神怡、納馨。

痰濁內伏是小兒癇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豁痰、祛痰為治癇之常法,但究其本源,主要責之於脾胃功能失調。小兒形氣未充,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且加之飲食不知自節,冷熱不知自調,多易傷脾。如《幼幼集成》所雲:只因中氣素弱,脾不運化,則乳食精微不化榮而為痰,此痰濕又易困脾,使脾氣失升,胃氣失降,礙一身氣機升降之用,氣機運行不暢,必然加重痰濁的滋生。此外,小兒痰濁的生成還與先天胎弱、胎疾因素有關。

因此常用健脾補中為主,久服痰自不生,癇自不作矣。

癇病反復發作,應先化頑痰,後調脾胃。脾為生痰之源,脾胃健旺、運化有權,則痰無所生,故調理脾胃是治本之法。發作時多祛臟腑經絡之痰,病情好轉後改用輕清甜淡之類調理脾胃。

臨床上痰閉阻導致的較單純的風癇或痰癇為多,症見突然昏僕,兩眼上瞪或斜視,抽搐痰涎,候間痰響或有豬羊叫聲,二便失禁。每由情志異常而引起,平時急躁易怒,口幹或苦,頭暈頭痛,煎熬津液,結而為痰,肝風內動,痰隨風動,風痰上擾,蒙閉腦竅;而肝氣鬱結,則脾不健運,痰濁內生,風痰上湧而有吐涎如泡沫,即是夾痰之明證。

治法:豁痰開竅,熄風定癇。

並不傷人,吐後一般氣舒、神怡、納馨。

痰濁內伏是小兒癇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豁痰、祛痰為治癇之常法,但究其本源,主要責之於脾胃功能失調。小兒形氣未充,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且加之飲食不知自節,冷熱不知自調,多易傷脾。如《幼幼集成》所雲:只因中氣素弱,脾不運化,則乳食精微不化榮而為痰,此痰濕又易困脾,使脾氣失升,胃氣失降,礙一身氣機升降之用,氣機運行不暢,必然加重痰濁的滋生。此外,小兒痰濁的生成還與先天胎弱、胎疾因素有關。

因此常用健脾補中為主,久服痰自不生,癇自不作矣。

癇病反復發作,應先化頑痰,後調脾胃。脾為生痰之源,脾胃健旺、運化有權,則痰無所生,故調理脾胃是治本之法。發作時多祛臟腑經絡之痰,病情好轉後改用輕清甜淡之類調理脾胃。

臨床上痰閉阻導致的較單純的風癇或痰癇為多,症見突然昏僕,兩眼上瞪或斜視,抽搐痰涎,候間痰響或有豬羊叫聲,二便失禁。每由情志異常而引起,平時急躁易怒,口幹或苦,頭暈頭痛,煎熬津液,結而為痰,肝風內動,痰隨風動,風痰上擾,蒙閉腦竅;而肝氣鬱結,則脾不健運,痰濁內生,風痰上湧而有吐涎如泡沫,即是夾痰之明證。

治法:豁痰開竅,熄風定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