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針灸>正文

推陳出新 示人規矩

目前, 由於出版事業的發達, 針灸醫籍時有問世。 但是, 缺憾的是許多書冊內容重複, 即介紹的內容形式多以十四經脈為綱, 逐經介紹, 而每一經脈下, 再逐一介紹腧穴的位置、功效主治與針刺的深度與艾灸的壯數。 還有的針灸書籍的內容是依照現代醫學的病名, 在每一病種下, 辨證羅列針灸處方, 但僅摘抄古醫籍文獻資料而作編排, 陳陳相因, 缺乏新意。 一般來講, 作為針灸醫生, 最關心的是如何選擇有效穴, 即如何處方, 以及選穴後選擇何種刺法。 筆者閱讀了最近出版的《針灸臨床處方學精義》(以下簡稱《精義》)後,

認為作者在這兩方面, 下了工夫, 有推陳出新之感。

“七字訣”整合各種取穴的傳統經驗

目前眾多已經出版的針灸書籍, 在介紹針灸處方時已成通則, 即根據病變部位所循行的經絡, 與所主的臟腑, 作近部選穴、遠部選穴、辨證選穴及對症選穴, 而在配穴上, 有上下同名經配穴, 前後俞募穴配穴, 左右配穴等等。 還有是各家都無不重視特定穴, 如五輸穴、俞募穴、原絡穴、八脈交會穴等理論的運用。 這些理論林林總總, 臨證時莫衷一是。 而《精義》將上述理論作了大致的整合, 形成所謂的“七字訣”:主、客、輔、應、俞、募、奇。

“七字訣”的建立, 當是借鑒了方劑學處方原則有君、臣、佐、使之說, 但由於針灸學辨證論治對應的是理、法、方、穴,

著重於辨認病症所屬之臟腑經絡, 治療是選取穴位, 予以針刺或艾灸, 所以“主、客、輔、應、奇”等說與君、臣、佐、使之立名相近, 但賦予的具體意義有別。

主穴即起主治作用的穴位, “是根據辨證定位後選取本經脈中的穴位為主穴”, 強調用穴精專力宏, 常是僅取一二穴。 選一穴之外, 另一穴又常取上下同名經穴。 稱“前人積累的大量實踐經驗, 如五輸穴、八脈交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等治病用穴都以四肢腧穴為主, 可以借鑒”。 其實原絡穴與郤穴內容亦常可用作主穴。 客穴, 是加強主穴的治療作用, 常取表裡經, 以從陰引陽, 或從陽引陰。 主客原絡取穴法和八脈交會八穴, 以至下合穴的配穴法均應屬於這方面的內容。 輔穴, 指在病位元局部或附近取的穴,

以加強主穴功效。 應穴, 指與所治病證和主穴之間有相應關係的穴位, 如王國瑞“穴法相應三十七法”, 即是已經列出治某病症須取的主穴與應穴。 俞穴與募穴, 主要是取其治療臟腑疾病, 更能直接相應。 至於奇穴, 相當於方劑學中的民間單驗方。

“七字訣”整合了傳統的許多選穴經驗, 尤其是書中第六章“主客輔應俞募奇七字訣處方法”以介紹概念為主, 而第十章“常見病證治”, 將各種病證列成表格, 每一病證按虛實分列對比, 說明主症、兼症、舌脈、病位、治則的有異, 然後以下即依此七字開具了不同的治穴, 這樣落實到最後一步, 理論與臨床的介紹相得益彰, 使讀者可學可用。

“五體針法”繼承與發揚了《內經》針法

目前談針刺較注重手法, 《精義》亦介紹了手法。 如第八章“針刺法與灸法”中第二節“單式補瀉法”與第三節“複式補瀉法”當屬於手法。 此外, 《精義》第八章第四節“皮脈肉筋骨五體針法”, 內容傳統, 而其總結形式卻很新穎。

肺主皮毛, 脾主肌肉, 肝主筋, 心主血脈, 腎主骨。 各髒有病, 病必形諸外, 會相應地表現於皮毛等五體上, 醫常以此作望診、問診之依據, 而針灸醫生不僅可以五體診斷疾病, 而且可選取五體中不同的部位施予刺激, 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 《素問·調經論》“經絡肢節, 各生虛實, 其病所居, 隨而調之。 病在脈, 調之血;病在血, 調之絡;病在氣, 調之衛;病在肉, 調之分肉;病在筋, 調之筋;病在骨, 調之骨”可謂是“五體針法”的理論基礎。

講究手法盛行于金元以來,

臆度當與其時之金屬針具有了長足進步, 便於操作有關。 而五體針法, 溯其源, 最早是從《內經》開始。 一是如《內經》列舉九針, 這些針具的不同, 其中意義, 即是為所刺是皮、是肉、是脈等不同需要。 一是同樣用毫針, 因有不同需要, 對針刺深淺、角度有不同要求。 《靈樞·官針》中列有多種刺法, 如“凡刺有九, 以應九變”, 其中“毛刺者, 刺浮痹皮膚也”, 即刺皮膚;“分刺者, 刺分肉之間也”, 即刺肌肉, 等等。

《精義》對五體針法作了較全面而且細緻的介紹, 與之相配合, 第七章“十四經腧穴、經外奇穴主治與刺灸法”, 將全身各穴逐經系統羅列成表, 表中介紹各穴主治, 且列明本穴在五體分層刺法中的所屬, 可供學人參考。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