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皮痹

皮痹是中醫當中的一種皮膚疾病, 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皮膚疾病呢?這種皮膚疾病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呢?今天給朋友們帶來皮痹的一些發病原因和一些治療方法, 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語出《素問.痹論》。 指以皮膚症狀為主的痹症。 臨床表現為膚冷麻木等。 由風寒濕邪氣侵於肌表, 使衛陽之氣不能溫養所致。

基本概述

①指皮膚症狀為主要特徵之痹證。 出《素問·痹論》。 《張氏醫通》卷 六:“皮痹者, 即寒痹也。 邪在皮毛, 癮疹風瘡, 搔之不痛, 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

多因脾腎陽虛, 衛不能外固, 風寒濕邪乘虛鬱留,

經絡氣血痹阻, 營衛失調而成。 治宜溫經助陽, 祛風散寒, 調合營衛。 內服用陽和湯, 或秦艽地黃湯;外用透骨草、艾葉等煎水濕洗, 或浸浴薰蒸療法。

②指肺痹。 《症因脈治》卷三:“肺痹之症, 即皮痹也, 煩滿喘嘔, 逆氣上沖, 右脅刺痛, 牽引缺盆, 右臂不舉, 痛引腋下。 ”參見肺痹條。

症狀

皮痹是以皮膚浮腫, 繼之皮膚變硬、萎縮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 是五體痹之一。 外感風寒濕邪是本病主要病因, 先天稟賦不足或情志失調、飲食勞倦是發病的內在因素。

其病機不外邪氣痹阻、氣血不暢, 或正氣虛衰、皮膚失榮兩端。 皮痹臨床上除有皮膚損害的表現外, 還常伴有肌肉、關節及臟腑功能失調的症狀。 本病發病年齡以20~50歲為多, 女性多於男性。

本病臨床表現輕重程度有很大差異。

輕者皮膚病變局限, 皮膚呈片狀、點狀或條狀損害, 皮膚顏色呈淡紫色或似象牙色, 繼之變硬、萎縮。

重者皮膚病變廣泛, 四肢、胸頸、面部皮膚均可累及, 皮膚堅硬如革, 表面有蠟樣光澤, 不能捏起, 手指伸屈受限, 面無表情, 張口不利, 眼瞼不和, 胸背如裹, 後期皮膚萎縮變薄。 若累及臟腑可見吞咽困難、腹脹納呆、胸悶氣短、心悸心痛等症。

本病與西醫學所說的硬皮病相類似。 輕者似局限性硬皮病, 重則似系統性硬皮病, 包括肢端硬化及進行性系統性硬化。

病因病機

外邪侵襲是皮痹的主要病因, 其中以風寒濕邪為主, 即所謂“感於三氣則為皮痹”。 臟腑失調則是皮痹的內在因素。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 氣血化源不足,

皮膚失榮;先天稟賦不足 , 或房勞傷腎, 腎陽虛則皮膚無以溫煦, 腎陰虛則皮膚無以濡潤, 均能誘發皮痹, 或使皮痹加重。

外邪留滯皮膚, 或氣虛陽虛, 使氣血津液運行障礙, 進而形成痰濁瘀血, 痰濁瘀血阻滯于皮膚是皮痹的繼發因素。 總之, 外邪侵襲、痰濁瘀血以及氣血陰陽的不足, 皮膚之經絡瘀阻, 皮膚失養是皮痹的基本病機, 其中痰瘀病機常可貫穿本病的始終。

辨證施治

1.寒濕痹阻證

證候

皮膚緊張而腫, 或略高於正常皮膚;皮膚不溫, 肢冷惡寒, 遇寒加重, 遇熱減輕, 膚色淡黃, 關節冷痛, 肢節屈伸不利, 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緊等。

皮膚緊張略有腫脹、膚冷肢寒、舌淡苔白為本證的辨證要點。

治則

祛風散寒, 除濕通絡。

主方

獨活寄生東加減。 方藥有獨活、羌活、桑寄生、秦艽、川芎、當歸、杭白芍、桂枝、制附片、細辛、絲瓜絡。

若舌苔厚膩濕勝者, 加苡仁、蒼術;皮膚晦暗者加丹參;關節疼痛者加威靈仙、海風藤。

2.濕熱痹阻證

證候

皮膚緊張而腫, 膚色略紅或紫紅, 觸之而熱, 或皮膚疼痛。 身熱不渴, 大便幹, 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厚膩, 脈滑數有力。 皮膚緊張紅腫而熱、身熱、舌紅苔黃膩是本證的辨證要點。

治則

清熱除濕, 佐以通絡。

主方

二妙丸合宣痹東加減。

方藥

黃柏、蒼術、牛膝、苡仁、苦參、連翹、知母、蠶砂、滑石、甘草。

發熱者加柴胡、黃芩;肢體疼痛者加忍冬藤;口渴加天花粉;舌體暗紅加川芎、丹參。

結語:皮痹是一種皮膚疾病, 那麼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大家對這種疾病也有了很多的瞭解。 這種疾病的症狀是皮膚冷並且麻木等,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藥來治療這種疾病。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