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脾痹

脾痹是中醫當中的一種疾病, 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脾痹是一個我們並不太瞭解的一個名詞,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脾痹的一些知識, 其中包括脾痹是如何發生的, 有哪些症狀, 我們要如何來治療這種疾病。

五臟痹證之一, 主要症狀為四肢倦怠, 胸悶, 咳嗽, 嘔吐清涎等。 古人從脈象學說的觀點, 認為本病由“肉痹”日久不愈, 複感外邪, 疾病深入發展所致, 如《素問.痹論》說:肌痹不已, 複感於邪, 內舍於脾。 一說由於四肢運動過度, 汗出當風, 邪氣積在腹中所致。

脾痹, 病名。 五臟痹之一。 由肌痹發展而成。 脾主肌肉,

故亦有脾痹即肌痹之說。 《素問·痹論》:“脾痹者, 四肢懈惰, 發咳嘔汁, 上為大寒。 ”《素問·刺逆從論》:“少陰不足, 病脾痹。 ”或謂:“肌痹不已, 複感於邪, 內舍於脾, 是謂脾痹”(見《聖濟總錄·脾痹》)。 《症因脈治·脾痹》指出:“脾痹之證, 即肌痹也。 四肢怠惰, 中州痞塞, 隱隱而痛, 大便時瀉, 面黃足腫, 不能飲食, 肌肉痹而不仁。 ”選用黃芪丸、白術湯、五味異功散、保和丸、香砂枳術丸等方治療。 參見肌痹、五臟痹條。

基本概述

肌痹為五體痹之一, 凡風寒濕、熱毒等邪侵淫肌肉, 閉阻脈絡, 氣滯血瘀, 出現一處或多處肌肉疼痛, 麻木不仁, 甚至肌肉萎縮, 疲軟無力, 手足不隨, 謂之肌痹。

肌痹主要包括多發性肌炎、皮肌炎, 重症肌無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 或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病。

病因病機

肌痹的外因是風寒濕邪痹阻脈絡、肌腠。 內因是脾虛, 氣血不足, 不能榮養肌腠, 是一個虛實夾雜性病理機轉。

診斷

一般來說, 肌痹初期多實, 後期多虛, 但往往多虛實並見。 臨診時要辨寒熱風濕孰輕孰重, 虛實孰主孰從, 診斷要抓住肌痛、肌無力、肌萎縮三個主症。

風寒濕邪阻閉肌絡者, 發病一般較緩, 多見於女性, 年齡多在40~60歲, 發病時四肢近端肌肉受累, 以後再累及其他肌肉, 其肌肉疼痛、壓痛較輕, 肌力明顯減退, 甚者肢體萎軟, 抬舉困難, 步履不行, 肌肉萎縮。

熱毒熾盛, 氣血兩燔者多見兒童和青年, 發病急驟, 可見寒戰高熱, 口渴咽幹, 呼吸急促, 肌肉腫痛, 便溏溲赤。

脾腎雙虛證多見於疾病晚期。

診斷要點

1.發病一般較急,

男女都可發病, 但女性較多。

2.病變在肌肉。 以肌肉酸脹疼痛為主, 初起皮膚肌肉酸脹, 或惡風寒, 繼則肌肉、筋脈拘急, 影響關節, 活動不利。 肌皮相連, 且皮膚為人身之外衛, 邪從外入, 首犯于皮, 所以皮痹、肌痹有時同見。 有皮痹則手足逆冷, 遇寒手足皮膚變自變紫, 或伴有顏面、眼瞼皮膚發生水腫, 呈紫紅色, 或胸背部彌漫性潮紅。

3.舌苔薄白。

4.病初脈浮或弦緊, 晚期脈多緩弱或澀。

5.參考西醫學實驗室檢查、肌肉活檢、肌電圖和血清酶, 尤其是CPK(肌酸磷酸激酶)為必要檢查項目。 其中肌肉活檢出現本病特異變化是最直接的診斷依據。 對其他引起肌肉疼痛、萎縮的疾患應根據西醫懷疑疾病選做相應的檢查項目。

治療的藥方

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又曰∶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 肌痹不已, 複感於邪, 內舍於脾, 是為脾痹。 其狀四肢懈惰, 發咳嘔汁, 上為大塞。 經所謂諸痹不已, 亦益內者如此。

治脾痹肌肉消瘦, 心腹脹滿, 水穀不化, 食即欲嘔, 飲食無味, 四肢怠惰, 或時自利。

黃丸方

黃(銼) 石斛(去根) 附子(炮裂, 去皮臍) 肉蓯蓉(酒浸, 切, 焙) 益智(去皮)白術 人參(各一兩) 桂(去粗皮) 濃樸(去粗皮, 生薑汁炙各一兩半) 訶梨勒(煨, 去核二兩) 五味子 當歸(切, 焙) 白豆蔻(去皮) 沉香(銼) 高良薑 枳實(去瓤, 麩炒各三分。

上一十八味, 為細末, 煮棗肉, 和搗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前溫酒下治脾痹心腹脹滿, 不欲飲食, 食則氣滯體重, 四肢無力。 白術湯方。

白術、人參、蓽澄茄(各一兩) 訶梨勒(煨,

去核二兩) 丁香、草豆蔻(去皮) 黃附子(炮裂, 去皮臍) 白茯苓、麥(微炒) 沉香、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 木香(各三分)。

上一十五味, 銼如麻豆。 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 生薑五片, 棗二枚劈破,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

治脾痹肉極虛寒, 體重怠惰, 四肢不欲舉動, 關節疼痛, 不嗜飲食。

結語:脾痹是中醫當中的一種疾病, 今天給朋友們帶來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我們只要合理的來治療就可以治好這種疾病, 其中治療的方藥有黃丸方, 其中擁有一十八味藥材, 所以我們要記清楚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