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腹中諸痛 莫忘理中

理中湯出自《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方:人參、乾薑、甘草(炙)、白術各三兩, 上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一日三次。 服湯後, 如食頃, 飲熱粥一升, 微自溫, 勿發揭衣被。

理中湯, 治療諸般腹痛常收佳效。 臨床體會是, 治腹痛可根據腹痛的部位, 分析不同臟腑或經絡的病變。

大腹痛:指胃脘以下, 臍腹部以上的腹部痛疼;臍腹痛:臍周圍的腹痛。 小腹痛:臍下腹部正中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兩側或一側的疼痛。

有時也可以從病變表現的不同症狀, 來判斷腹痛的原因。 腹部中寒:表現腹部疼痛, 陣陣發作,

得溫則舒, 遇寒加劇。 面色蒼白, 痛甚則額冷汗出。 飲食積滯:表現腹部脹滿疼痛, 按之痛甚, 口氣酸臭, 不思乳食, 時轉矢氣, 糞便穢臭, 或腹痛欲瀉, 瀉後痛減, 時有嘔吐, 吐物酸餿。 氣滯血瘀:表現脘腹脹悶, 痛而拒按, 或痛如針刺, 痛有定處, 固定不移, 或觸之有包塊, 推之不移, 按之痛劇。 臟腑虛冷:表現腹痛綿綿, 時作時止, 痛處喜按, 得溫則舒, 得食則緩。 面色蒼白, 精神倦怠, 四肢清冷, 飲食較少, 或食時後作脹, 大便稀溏。

一般來講, 諸般腹痛均與中氣(脾胃之氣)失調有關, 尤其是偏虛偏寒者, 多用理中湯。 陽之動始于溫, 溫氣得而穀精運, 穀氣升而中氣瞻, 故名曰理中, 實以燮理之功, 予中焦之陽也。 陽氣足, 則中氣有宰, 膻中有發宣之功, 六腑複調暢之職,

則諸般腹痛皆愈或減也。

方中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術各9克, 上藥切碎。 用水1.6升, 煮取600毫升, 去滓, 每次溫服200毫升, 1日3次。 乾薑溫運中焦, 以散寒邪為君;人參補氣健脾, 協助乾薑以振奮脾陽為臣;佐以白術健脾燥濕, 以促進脾陽健運;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 而兼補脾和中, 諸藥合用, 使中焦複振, 脾胃健運, 升清降濁機能得以恢復, 則吐瀉腹痛可愈。

前述各型中對證加入相應藥物, 如腹部中寒, 可加入附子、肉桂;飲食積滯可加入神曲、山楂、麥芽;氣滯血瘀可加入蒲黃、五靈脂等。

當然, 實熱型腹痛, 症見身腹灼熱, 甚則煩躁不寐, 口苦溲赤, 大便秘結, 脈弦數, 舌紅苔黃者宜瀉熱祛實、理氣止痛, 宜用厚朴三物湯。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