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四焦新論

四焦總括

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 人有四焦, 分別為頂焦、上焦、中焦、下焦。 頂焦者, 神系、髓系藏焉;上焦者, 心系、肺系藏焉;中焦者, 肝系、胃系藏焉;下焦者, 溲系、衍系藏焉。 頂焦以濟為健(剛柔相濟), 上焦以暢為要(氣血周流), 中焦以衡為順(升降出入), 下焦以平為期(陰平陽秘)。 故頂焦辨以剛柔, 上焦辨以氣血, 中焦辨以升降, 下焦辨以陰陽。

以表裡觀之, 頂焦以腦海為裡, 上竅為表;髓海為裡, 肢軀為表;上焦則以心肺為裡, 管道(血管、氣管)為表;中焦以肝膽脾胰為裡, 消化道為表;下焦以腎為裡, 陰竅(精道、尿道)為表。 概而言之,

病在裡者緩圖, 病在表者速攻。

五官玄府為頂焦腦髓之竅, 口鼻為上焦心肺之竅, 口肛為中焦肝胃之竅, 前陰為下焦溲精之竅。 凡外感之病, 必從竅起, 故有初治手法之異。

四焦辨治心法

腦主神, 髓主經;神喜緩, 經喜柔。 肺主氣, 心主血;氣喜通, 血喜暢。 脾主化, 胃主納, 脾喜升, 胃喜降。 腎主水, 衍主精;水喜溫, 精喜充。 神喜緩, 經喜柔, 故治頂焦無非調剛柔;氣喜通, 血喜暢, 故治上焦無非調氣血;脾喜升, 胃喜降, 故治中焦無非調升降;水喜溫, 精喜充, 故治下焦無非調陰陽。 水喜溫, 溫則流暢滋潤, 過熱則化氣傷陰, 過寒則水凝冰伏, 故治水無非寒熱;精喜充, 充則力沛神足, 性弱補以壯陽, 過耗補以滋陰, 故補精無非緩峻。

順勢療法, 必講病勢、病位。

概而言之, 頂焦竅、肢之病, 宜用散法;上焦管、絡(血管、氣管)之病, 宜用通法;中焦胃、腸之病, 宜用升降之法;下焦陰竅之病, 宜用利法。

上竅引經好麝香, 川芎白芷立都梁;四肢羌獨桂枝膝, 上焦丹七與降香。 中焦引胃薑最勝, 降氣大黃走胃腸。 精道橘核荔枝核, 溲道草梢竹葉嘗。

注:①川芎白芷立都梁:都梁丸, 即川芎、白芷。 ②四肢羌獨桂枝膝:羌獨, 羌活、獨活;膝, 牛膝。 ③上焦丹七與降香:丹七, 丹參、三七。

人之四道

人有四道, 曰氣道、穀道、水道、血道。 氣道者, 外與大氣溝通, 內與細胞交換, 彌散周身, 吐故納新, 主乎肺, 關乎腠。 谷道者, 起於口, 終於肛。 攝入飲食, 吸納精華, 供奉營養, 排泄糟粕。 血道者, 如江河之縱橫交錯, 灌溉周身, 榮百骸, 養臟腑。 水道者, 調節水量,

排除廢物。 人身之精密如此。

人之四腔

人有四腔, 即顱腔、胸腔、腹腔、盆腔。 人有四焦, 即頂焦、上焦、中焦、下焦。 此二者一一對應, 中西互通, 於解剖始。 其實清代王清任亦識此, 雖未提出頂焦之名, 但他創立的五逐瘀湯, 可歸納為:頂焦, 通竅活血湯(顱腔, 神系), 身痛逐瘀湯(髓系);上焦, 血府逐瘀湯(胸腔);中焦, 膈下逐瘀湯(腹腔);下焦, 少腹逐瘀湯(盆腔)。 以通竅活血湯治頂焦腦竅之瘀血為病, 以身痛逐瘀湯治頂焦髓肢之瘀血為病, 以血府逐瘀湯治上焦胸腔之瘀血為病, 以膈下逐瘀湯治中焦腹腔之瘀血為病, 以少腹逐瘀湯治下焦盆腔之瘀血為病。 用方藥定病位之精准如此, 闡病理、講解剖之與現代接軌如此。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