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癬(tinea)是黴菌引起傳染性皮膚病, 可分淺部黴菌病和深部黴菌病, 而肛擊皮膚癬必淺部黴菌病。 它多由股癬蔓延至肛門、會陰、臀部所致。 夏季多發, 冬季少見。 中醫學記載的陰癬、圓癬、癘瘍風、紫白癜風等類似於本病。
【治療措施】
㈠中醫治療:
1.內治法:治宜養血和營祛風, 方用癬複康。 若屬風寒者, 加制川烏、麻典各9g;若屬風熱者, 加生地15g, 菊花12g, 苦參15g;若屬沖任不調者, 加鹿角片9g、菟絲子12g、巴戟天6g。 若為陰虛內熱者, 用生地飲加減。 若屬濕熱實症者, 用龍膽瀉肝東加黃柏、蒼術、薏苡仁治之。
2.外治法:可根據病情酌情選用下列諸方:①癬藥水,
㈡西醫治療:
1.內治法:制毒菌素片100萬u, 每日3次, 口服。 並內服複合維生素B, 也可口服克黴唑, 曲古黴素。
2.外治法:常用的藥物有10%~20%冰醋酸溶液、複方雷鎖辛擦劑、20%~40%硫酸鈉、5%水楊酸酒精、1%克黴唑霜、汗斑藥不、複方苯甲酸軟膏、殺烈癬軟膏、2%雙氯苯咪唑 霜、10%十一烯酸藥水、10%噻苯達唑霜、5%月桂酸酒精等。
3.紫外線照射, 每日1次, 每次20~30分鐘。
【病因學】
中醫學診斷, 本病是由外受風毒, 凝聚皮膚, 甚則皮膚不能濡潤;或由於風寒外襲, 營衛失調;或風熱侵入毛竅, 鬱久血燥;或沖任失調, 營血虧耗, 血虛生風化燥等致皮膚失養;或被風濕所侵,
現代醫學認為, 本病是由黴菌所致, 而黴菌種類繁多, 絕大多數不會致病, 其中一小部分為條件致病菌, 可存在於人的皮膚、粘膜、腸道等處。 正常情況下, 各菌群間相互影響, 相互制約, 平衡代謝。 但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可造成體內菌群失調, 當人體皮膚破損, 抵抗力下降時, 致病性黴菌則大量繁殖, 侵入皮膚, 皮下組織而引起癬的發生。 本病多是接觸接觸傳染, 如通過衣物、用具或自身手足癬傳染致病。 環境條件亦有影響, 如在溫熱季節和潮濕地區, 肛門皮膚受輕微損傷, 容易發病。
【臨床表現】
肛周皮膚癬主要為股癬和花斑癬蔓延至肛周而致。
㈠股癬:生在股部內側, 常蔓延到肛周、臀部等。 皮損為錢幣形紅斑, 邊緣清楚, 略高出皮面。 病灶中央常有自愈傾向, 其邊緣周圍有丘疹、水皰、膿皰、結痂、鱗屑等。 自覺瘙癢, 多在夏季發作, 入冬減輕或自愈。
㈡花斑癬:皮損為黃豆大圓型更大的斑片, 大小不一, 邊緣清楚, 有時融合成片, 呈灰褐淡褐或深褐色, 或輕度色素減退, 附有微亮糠皮樣細瀣鱗屑。 多發於夏季, 入冬自愈。 顯微鏡檢查, 鱗屑中可查到真菌孢子和菌絲。
【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形態及部位及顯微鏡檢查, 即可明確診斷。 但應與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相鑒別:
㈠神經性皮炎:有明顯苔蘚化, 無水皰, 黴菌顯微鏡陰性。
㈡慢性濕疹:無堤狀隆起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