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法最早載于北宋王懷隱等編撰的《太平聖惠方》, 明·《本草綱目》曾在附方中引用:“二便 不通, 甘遂末, 以生麵糊調傅(敷)臍中及丹田內, 仍艾(灸)三壯。 飲甘草湯, 以通為度。 ”明·《普濟方》中, 方法略有改進:“嘗 記一人小便閉不通者三日, 小腹脹幾死, 百藥不效。 余用甘遂末、大蒜, 搗細和成劑, 安臍中, 令資以艾灸二七壯。 隨後通用此方, 無不效。 ”從單純的甘遂末和麵成餅, 發展為甘遂、大蒜的複方藥餅。
【操作方法】
甘遂研成細末, 取適量麵粉, 調水和成藥餅, 直徑約2~3cm, 厚0.3cm, 上置艾炷灸之, 每 次3~5壯。 本法用於症狀較輕者。 甘遂末與紫皮大蒜適量,
【主治病證】
可治療癃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