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特點 薑枯萎病又稱薑塊莖腐爛病。 病株地上部呈枯萎狀, 地下塊莖變褐腐爛。 本病跟薑青枯病外觀症狀常易混淆。 兩病症狀不同之處在於:薑青枯病塊莖病變多呈水漬狀半透明, 擠壓患部滲出洗米水狀乳白色菌膿, 鏡檢則可見大量細菌;薑枯萎病塊莖褐色病變不呈水漬狀半透明, 擠壓患部滲出清液, 不呈乳白色混濁液, 鏡檢可見菌絲體或單(雙)胞小型孢子或多胞近鐮刀狀大型孢子。 本病跟腐黴菌引致的腐爛病症狀亦易混淆。 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枯萎初發病株莖基變色而不變軟腐爛,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鐮刀菌屬〔Fusarium spp〕, 包括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zingiberi〕和腐皮鐮孢菌〔Fusariumsolani〕。 兩菌均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 帶菌的種薑、病土、病肥成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助風雨傳播進行再次侵染, 擴大危害。 植地連作、低窪潮濕、施有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易誘發本病。 品種間抗病差異不明。
防治方法
1、注意尋找抗病品種。
2、精選種薑, 剔除可疑薑塊。
3、在常發本病的地區播前可用高錳酸鉀600倍液, 或50%多菌靈800倍液浸薑塊4小時消毒。
4、加強肥水管理。 做好開溝排水, 勿使薑地受澇,
5、及早淋藥預防。 在以本病為主的地區, 于齊苗時起, 定期或不定期噴淋高錳酸鉀600倍液, 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1000倍液, 或20%絡氨銅鋅水劑600倍液, 或30%TY乳劑1000倍液, 或10%雙效靈水劑300倍液, 3~5次, 隔10~15天1次, 前密後疏, 交替施用, 噴淋結合, 噴勻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