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 好發于兒童, 傳染性強, 可暴發流行。 夏秋季多見, 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 在潮濕和高溫季節患痱子、濕疹、疥瘡等時易發病。
本病中醫稱之為“黃水瘡”“滴膿瘡”, 言其膿水流到之處便生瘡故名之。 如《洞天奧旨》記載:“黃水瘡又名滴膿瘡, 言其膿水流到之處, 即便生瘡, 故名之也。 ”又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黃水瘡, 初如粟米, 而癢兼痛, 破流黃水, 浸淫成片, 隨處可生。 ”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 本病多為濕熱之邪, 侵入肺衛, 郁於皮膚。 肺熱脾濕, 二氣交雜, 內外相搏,
現代醫學認為, 本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 病原菌通過粘附素、細胞壁絲狀突起上的抗原不可逆地粘附於宿主細胞特異性受體上而在皮膚上繁殖。 兒童免疫功能尚不健全, 皮膚外傷, 瘙癢性皮膚病引起搔抓, 空氣中溫、濕度高均為感染本病之誘因。
主要症狀
1.多發生于夏秋季節, 兒童多見, 亦可見于成人。 尋常型膿皰瘡易在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中流行。 大皰性膿皰瘡多見於兒童。 深膿皰瘡好發於營養不良的兒童和老人。
2.好發部位好發於面部尤其口周、鼻孔附近、耳廓及四肢。 尋常型膿皰瘡多發於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大皰性膿皰瘡好發於面部、軀幹及四肢,
3.皮損特點
尋常型膿皰瘡:亦稱接觸性傳染性膿皰瘡。 皮損初期為點狀紅斑或小丘疹, 迅速變為膿皰。 皰壁薄, 易破潰, 周圍繞有明顯的紅暈。 皰壁破後露出紅色糜爛面, 膿液乾燥後形成灰黃色厚痂, 常因搔抓使相鄰膿皰向周圍擴散或融合。
大皰性膿皰瘡:主要由噬菌體Ⅱ組71型金葡菌引起。 皮損初為米粒大水皰或膿皰, 迅速變為大皰, 皰內容物先清澈後混濁, 皰壁先緊張後鬆弛, 膿液常沉積於皰底呈半月形, 為本病的特徵, 周圍無明顯紅暈。 膿皰破潰, 膿液乾燥後結淡黃色痂, 痂殼脫落即愈, 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
深膿皰瘡:又稱臁瘡。 常繼發於昆蟲叮咬, 病變可深達真皮, 中心壞死, 形成黑色蠣殼樣痂殼,
4.自覺癢痛。 尋常型膿皰瘡嚴重者體溫高熱達39℃~40℃, 可伴有淋巴結炎及淋巴管炎, 甚至引起敗血症或急性腎小球腎炎。
5.病程及預後病程一般l周左右, 愈後不留瘢痕。 部分患者可因接觸感染及自家接種的特性, 或搔抓等造成新的損害, 使病損擴展, 病程纏綿。 深膿皰瘡病程約2~4周或更長。
6.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升高。 膿液細菌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
診斷要點
好發人群(兒童)+症狀(癢痛)+部位(多發口周、鼻孔附近)+典型皮疹(初期為丘疹, 迅速變為水皰、膿皰, 周圍紅暈, 破後形成糜爛面)+病程(1周左右, 可自體接種傳染)+預後(痂皮脫落不留瘢痕)。
類證鑒別
1.丘疹性蕁麻疹:好發於四肢伸側,
2.水痘:發熱當天出疹, 小水皰為主, 皮疹向心性分佈, 皰中央可呈臍窩狀, 不融合, 可侵犯粘膜。 春冬季流行。
中醫治療
辨證施治
1.熱毒證:
主症:膿皰周圍有炎性紅暈, 破後結黃痂, 嚴重的伴有發熱, 口渴、大便幹、小便黃;
舌脈:舌質紅, 苔黃或白, 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方藥:金銀花10克, 連翹10克, 公英10克, 野菊花10克, 大青葉10克, 黃芩10克, 赤芍10克, 六一散10克。
2.本虛感毒證:
主證:局部炎性症狀明顯, 破潰後分泌物為稀薄膿液, 或帶血性, 常形成淺潰瘍, 創面不易癒合, 可伴有全身倦怠, 無力、低熱等;
舌脈:舌質淡, 苔白或黃, 脈沉弦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 益氣養血。
方藥:金銀花30克, 連翹15克, 蒲公英15克, 野菊花15克, 黃芩10克, 赤芍10克, 生黃芪10克, 白術15克, 當歸10克。
中成藥
連翹敗毒丸6克, 每日2次;小敗毒膏10~20克, 每日2次。
外治法
1.黃柏、生地榆共碾為細面, 酌加氧化鋅以植物油調成油膏或糊膏外用, 或外用祛毒油膏。
2.先以無菌針頭刺破膿皰, 用高錳酸鉀或新潔爾滅溶液清洗創面, 痂厚時先用化毒散軟膏脫痂, 然後塗上述油膏或糊膏。
3.滲出多時可用馬齒莧水劑、龍膽草水劑、龍葵水劑濕敷。
西醫治療
1.外用藥治療原則為殺菌、消炎、收斂、乾燥。
對水皰、膿皰未破者, 用消毒針穿破, 以無菌棉球吸取皰液, 膿皰較大時抽取皰液, 儘量避免皰液溢到正常皮膚上, 可外搽1%甲紫溶液、硫磺、爐甘石洗劑。
膿皰已破潰結痂者用1:5000~1:10000的高錳酸鉀液, 0.5%新黴素溶液清洗或濕敷。皮損面積較小者可直接用棉簽蘸取5%聚維酮碘溶液原液塗患處,一日數次。若皮損面積較大,一般將其稀釋10倍後用於局部濕敷或清洗痂皮,再外搽莫匹羅星軟膏或0.5%新黴素軟膏、利福平軟膏或紅黴素軟膏等。
膿痂脫去,炎症減輕,無膿液時可塗止癢抗菌洗劑,如爐甘石、10%硫磺洗劑,此等洗劑可酌加0.1%利凡諾,5%的黃柏面等。
2.全身治療根據藥敏試驗選擇相應的抗生素,一般選用耐青黴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黴素或廣譜半合成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筆者認為,治療膿皰瘡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包括口服中草藥、局部外用抗生素和口服抗生素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適當隔離,尤其在集體單位防止接觸傳染,已污染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應進行消毒處理。同時應大力開展衛生宣教,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在炎熱夏天兒童要勤洗澡,指甲要勤剪。避免搔抓,有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者應注意及時治療。
0.5%新黴素溶液清洗或濕敷。皮損面積較小者可直接用棉簽蘸取5%聚維酮碘溶液原液塗患處,一日數次。若皮損面積較大,一般將其稀釋10倍後用於局部濕敷或清洗痂皮,再外搽莫匹羅星軟膏或0.5%新黴素軟膏、利福平軟膏或紅黴素軟膏等。膿痂脫去,炎症減輕,無膿液時可塗止癢抗菌洗劑,如爐甘石、10%硫磺洗劑,此等洗劑可酌加0.1%利凡諾,5%的黃柏面等。
2.全身治療根據藥敏試驗選擇相應的抗生素,一般選用耐青黴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黴素或廣譜半合成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筆者認為,治療膿皰瘡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包括口服中草藥、局部外用抗生素和口服抗生素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適當隔離,尤其在集體單位防止接觸傳染,已污染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應進行消毒處理。同時應大力開展衛生宣教,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在炎熱夏天兒童要勤洗澡,指甲要勤剪。避免搔抓,有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者應注意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