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病原菌系同心性毛癬菌即疊瓦癬菌。 發病可能與人種的易感性有關。 長期密切接觸者並不被傳染, 宿主皮膚合適的環境對於同心性癬菌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除外傷外, 浸漬皮膚的水分增多也適於同心性癬菌生長。 不透氣的衣物可增加皮膚局部的溫度和濕度, 干擾角質層的屏障功能。 初為皮色或褐色小斑點, 逐漸擴大呈環狀, 表面附有灰白色細薄鱗屑, 鱗屑中央破裂分離, 外緣粘連, 內緣呈向心性游離。
臨床表現
見於男性青壯年, 兒童少見。 皮損初起為皮色或褐色小斑點, 逐漸擴大呈環狀,
軀幹和臀部多見, 時久可擴延於四肢, 甚至口唇、甲溝及頭皮。 但掌蹠多不受累, 也不侵犯毛髮。 與手足癬不同, 損害呈對稱性分佈。
據診斷本病發生、發展與季節關係不明顯, 病程極慢, 常多年不愈, 且易復發。
檢查
1.鱗屑真菌檢查
易發現多數縱橫交錯類關節菌絲, 培養時可分離出典型的同心性毛癬菌。
2.病理組織
顯示慢性炎症, 無特異性。 與其他皮膚癬菌不同, 疊瓦癬不但侵入表皮角質層, 而且侵入棘層, 導致兩層分離。
診斷
根據本病特殊的多環形及渦紋狀損害, 鱗屑真菌檢查易發現多數縱橫交錯類關節菌絲。 培養時可分離出典型的同心性毛癬菌。 病理組織顯示慢性炎症, 無特異性。 與其他皮膚癬菌不同, 疊瓦癬不但侵入表皮角質層, 而且侵入棘層, 導致兩層分離。 就可以診斷。
鑒別診斷
根據本病特殊的多環形及渦紋狀損害, 不易與他病混淆。 不典型病例須與下列疾病鑒別:
1.濕疹
手足部疊瓦癬由於搔抓或用藥不當可使皮膚增厚, 易誤診為慢性濕疹。 但根據損害邊緣清楚, 散在豎起的鱗屑, 其他部位有典型損害,
2.脂溢性皮炎
頭皮、外耳、面部脫屑性損害應與脂溢性皮炎鑒別。 疊瓦癬鱗屑豎起, 皮損散發, 真菌鏡檢陽性。
治療
同一般表皮真菌病, 但治療比較困難。 可內服灰黃黴素、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 連服3~4周;外用抗真菌藥物如苯甲酸、水楊酸、碘、碘化鉀、薄荷腦(複方苯甲酸酊)或軟膏, 雷瑣辛蛇床子酊, 硝酸咪康唑霜, 治療時間要充分, 一般需2~3個月以上。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一起瞭解了關於疊瓦癬的知識, 我們瞭解到疊瓦癬對人體的皮膚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皮膚疾病, 所以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重個人衛生, 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 如果大家還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知識,